一是规模总量不大。县域生产总值全省占比较2022年下降1.3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逐年下降;2023年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仅5家;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9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
二是竞争力仍需加强,主要表现为产业方面。县域产业水平还不高,农产品70%为初加工;工业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转型升级步伐较慢;文旅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应用场景不足;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行业发展。
三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隐性壁垒、不当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文件仍然含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内容;在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上不同程度存在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与经营主体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2023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7057.1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5%,非公三次产业占比3.2:51.3:45.5。
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微观经济基础的最大主体。民营企业数量达144.56万户,净增“五上”民营企业1182家,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税收的50.4%,民营企业进出口货物总额占全省的43.8%。
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载体。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省高新技术总数的95%,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18万余家,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
民营经济成为群众创富、民生改善的重要依托。民营企业提供了全省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23年,县域经济总量1.62万亿元、增长4%,占全省GDP比重48%;净增西部百强县1个、累计8个,新跨上1000亿元台阶县1个(府谷县),累计2个(府谷县、神木市)
(1)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2141.8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8911.05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5152.46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为13.2∶55∶31.8,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1个、0.9个百分点;
(2)县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较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比为51.8%;(3)
县域主导产业总产值1.44万亿元,带动就业46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