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省歌舞剧院歌舞团团长党红岩发言:
推动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培育“文化陕西”品牌,加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提升陕西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秦派民乐,聚天时地利人和,首当其冲。秦派民乐有着很高的群众认知度、业内专业引领性、风格特殊和典型性。
展望及建议
建议省政协将【秦派民乐】纳入到“推动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议题,成为“文化陕西”品牌之一,让本就非常强的【秦派民乐】品牌在这一平台为新时期陕西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摇旗呐喊,推波助澜。更进一步提高秦派民乐人自信感、自豪感。并责成有关政府机构(宣传部、文旅厅)制定相关政策,指定相关文化单位(如:陕歌等)落实推动秦派民乐这一“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各项工作。
省委宣传部是陕歌的上级管理单位,建议宣传部关注陕歌艺术家群体和陕歌艺术生产,给予支持。
建议省财政厅、省文旅厅进一步关注【秦派民乐】发展,在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以及精品剧目推广交流项目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财政支持。
进一步做好文旅惠民演出平台,加大【秦派民乐】项目支持力度,大尺度的进行票价补贴,让人民群众能够进到音乐厅享受到高水平的【秦派民乐】音乐会。
 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介绍:
“长安画派”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省文联、省美协主动入位,积极作为,围绕“长安画派”品牌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些制约长安画派品牌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认知分歧问题;二是人才梯队断层,赓续乏力问题;三是影响力不足问题;四是平台缺乏问题。为此,建议: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定期举办作品展和高峰论坛,宣传长安画派、讲好陕西故事。加强美协、美院、评协、画院等机构的对接沟通,从不同角度探讨长安画派的源流、脉络、传承和发展。出台扶持“长安画派”发展的相关文件,做好品牌建设、统筹多方资源、构建转化机制。
二、大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调动各方力量,协调省文旅厅、省美协、长安画派艺术中心、美术博物馆、省(市)国画院等机构,对长安画派的艺术原作、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开展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借助西部影视优势,探索影视项目与长安画派融合发展;巩固阵地,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推进长安画派美术馆建设。
三、持续发力,提升影响。依托长安画派艺术中心,通过拍卖、市场交易、私人交易和捐献等方式,不断丰富长安画派原作库,助力开展研究、展览、收藏、宣传、培训等工作;邀请专家参加“时代长安”国际美术双年展及高峰论坛,同时注重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创造更多展示机会;编撰《“长安画派”文献集》,创办《长安画派》季刊,系统梳理长安画派前期各方研究成果,系统总结长安画派艺术成就;策划开展长安画派精神系列采风写生活动。
四、关注长远发展,加强组织保障。“长安画派”品牌建设需要注重长远发展,成立振兴“长安画派”领导小组,结合“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扶持计划”和省级“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协调推进经费保障,不断强化人才扶持引领,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选拔和培养人才,助力长安画派更好传承与发展,推动陕西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省政协委员、陕西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介绍:
近年来,陕北民歌发展的势头特别好,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既有在全国获得大奖的陕北音乐元素原创的新作品,也有能够在民间广泛传唱的民歌改编作品。
经过长期的调研以及与民间艺人的接触,就当前的情况看,应该做好这么几件事情。
一是搞好创作环境建设,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为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创作、工作环境,为从事民族民间创作的艺术家们服好务。
二是现在的陕北民歌新作品少得可怜,应该组织创作者深入生活,挖掘整理好的音乐作品,提供给一线的演唱者,丰富文艺舞台。要有长远打算,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当然不仅仅是歌唱者,应该包括民歌研究和创作者在内。要关心在陕北民歌收集、整理、创新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要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文艺作品,进行合理的应用和推广。
三是对于艺术活动和创作,包括发展布局还是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和讨论,政府部门在艺术项目投入的时候应该分轻重缓急,分层次,分门类投入。要深入到一线去,而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真正了解、掌握陕北民歌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刚发言:
西安音乐学院围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陕西音乐文化品牌建设”组织了座谈会,对陕西文化品牌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现将相关措施和建议汇报如下。
一、加大原创音乐创作扶持力度,提升“陕西音乐”品牌的影响力
一是扶持成立西音西北音乐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受平台和资金等因素制约,相关项目的深度挖掘、研究、创新无法深入开展。
二是建立“陕西音乐”数据库。亟需抓住数字智能化时代新挑战和机遇,做好陕西音乐、西部音乐、丝路音乐等资源的全方位采集、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学校前期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力量有限。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建立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真正“赋活”并有效利用传统音乐音像资源富矿。
三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原创音乐节。
二、增添音乐之城活力,提升“陕西音乐”品牌与文旅融合的吸引力
打造城市音乐文化品牌。“老西安”重奏组是我校民乐系多名教师组建起的一支中西合璧的乐队,为五味什字、甜水井等充满老西安印记的标识性街道创作了十余首主题音乐,希望在更多的政策支持下,能将这种“轻骑兵”式的演出,打造成西安城市音乐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以特色街区文化,绘就城市音乐地图。
以高雅音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希望能够对接更多大型文艺展演,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辐射作用,让陕西传统文化精神和古典高雅艺术相结合进而普惠更多人群。
建设“城市音乐会客厅”。希望省上相关部门能够支持我校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塑造“西安音乐之城”新形象中发挥西音独特优势。
三、融入国家主流文化工程,提升“陕西音乐”品牌传播力
推动红色音乐新发展;讲好新时代黄河音乐文化故事;以音乐助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常委朱小艳发言: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我省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刻把握我省文旅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培育“文化陕西”品牌,推动文旅产业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强省转变。
当前,我省文旅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具体问题表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挖掘深度,品类丰富性有待提高;我省文化资源IP不聚焦,文旅联动不活跃,缺乏有规模、成体系的文旅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创新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服务仍存在短板,需升级游客体验;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及行业协同程度有待提高。
一、把握市场趋势,提升文旅产品服务质量,推进“文化陕西”品牌建设
丰富陕西特色演艺、观光、休闲、度假等线上线下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项目;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聚合历史场景场地,借鉴外省优秀典型案例和经验,打造关中文化、秦岭文化、丝路文化等新型文化带;实施“文化陕西”品牌战略。对于陕西的老品牌,要在内涵方面改变单一性,增强融合性,使老品牌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创造新的品牌效应,将陕西丰富的文化和旅游创意转化为品牌;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要抓住非遗振兴着力点的主线,把分散的、成功的经验放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提炼出新的战略工程,真正打造出非遗振兴的古城文化旅游样板。
二、提炼中华历史文化精神,坚持科技赋能,推进“文化陕西”品牌建设
加强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布局、产品转化;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历史文化IP的深度宣传短片,引导消费者提升历史文化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数字经济加持文旅产业,从需求端精准定位,提升人均文旅消费水平和满意度,增强文化消费动力;打造智能化景区、物联网寺院等,利用数字化进行展示陈列和介绍讲解,实景游戏、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与旅游休闲、度假生活的方方面面;借鉴知识产权政策、投融资和创业孵化政策、产学研推动政策及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等。
三、探索创新模式,全面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文化陕西”品牌建设
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在制定保护规划的同时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历史文化依托、核心文化定位上对文旅融合项目进行全盘指导规划,提升旅游商品精品化、特色化,特别是同一城市内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文旅融合开发要体现“天人合一”发展理念。持续宣传城市、乡村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传统文化,使文旅融合从城区延伸到乡村,从历史文化街区延伸到传统老街巷,让文化更多融入水系、公园、商圈等,形成独特的城市文旅肌理。
 省政协文史委专家,文化学者、研究员雷达发言:
就民间音乐而言,陕西有两大优势。一个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西安鼓乐;一个是以“古”为主要标志的所有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和民间戏曲、曲艺音乐等)。
西安鼓乐就很古,它是中国一千年前唐宋音乐的遗音,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秦腔,为梆子腔之祖,其“戏源”是最古老的“傩戏”。
陕北、关中、陕南三个色彩区的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很有影响。就音乐非遗保护而言,那龙头就是西安鼓乐,龙身就是三地的所有民间音乐。保护发展秦域地方民间音乐,对我省深挖民间艺术潜力、张扬艺术个性、繁荣演艺艺术创作,为人民奉献艺术大餐,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已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资料,丢的丢,坏的坏,散失的散失。现在最要紧的是,紧急抢救,妥善保护!
为此,我强烈呼吁,并建议:
(一)加强西安鼓乐研究队伍建设,深化其理论研究。
(二)出版李石根先生的遗著《西安鼓乐传统艺术浅识》,组建民间小乐队,做好西安鼓乐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务使其深入群众,为保护、利用、传递这张名牌,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延续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伟大工程,做好其善后收尾工作。主要是组织全省十市文化部门收集整理未编入国家卷的所有民间音乐资料,编辑出版《陕西民间音乐大全》(声乐、器乐两卷)丛书。
 民进陕西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仝斌发言:
在繁荣发展大型舞台戏剧的同时,着眼于符合文化市场消费需求的小型舞台剧(小剧场话剧)也是当下推动文化产品消费的又一路径。
一、小剧场、大作为、新生态
小剧场话剧优势明显:能与观众近距离接触、近距离交流;小剧场话剧灵活性强,荟萃百姓生活,具有生活气息浓郁、大众化气质鲜明的特点;兼具地方性和社区性;小剧场话剧通常由当地剧团演出,更容易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小剧场话剧结构小巧,制作成本低,票价低、演出频率高、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优点。
二、小而美,“北上广”的小剧场热浪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北京市小剧场数量超过80个。上海市仅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已汇聚41个风格各异的小剧场,每月演出近800场,接待观众逾10万人次,月票房超1000万元。在演艺大世界,小剧场集聚效应显现。小剧场等新型演艺空间话剧演出场次占比达到2022年话剧市场的66.26%。
三、文化陕西,“小剧场”助力再出发
就陕西省小剧场话剧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顶针》《长安好人》《天上人间》等作品涌现、市场见好,但因产量少、场次少,难以满足当前文化市场需求。为此,建议:
(一)依托“大节庆”,开辟“小戏节”
通过举办小剧场戏剧节,激发我省的文艺院团创作活力,发觉新人,培育人才,对繁荣我省戏剧市场的有着积极的作用。依托陕西省重大文化赛事(节庆)“陕西省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开辟“小剧场戏剧节”。
(二)依托“商业体”,盘活“小空间”
建议在有关部门的推动、鼓励、扶持下,激发大型商业体、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电影院等,充分利用不同空间,打造小剧场文化场所新业态。
(三)以“小”见“大”,推进我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充分挖掘和利用陕西独特的文化资源,坚持守正创新、繁荣陕派文艺的发展理念,探索小剧场话剧繁荣陕西演艺市场新路径,探索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新样态,形成以“小”见“大”的文化产业链,打造陕派小剧场话剧品牌,促进陕西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为加快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秘书长宋杨发言:
我省戏曲面临着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群众基础持续减弱、人才紧缺后继无人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应积极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戏曲保护传承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戏曲事业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一、完善基础资料。持续开展陕西地方戏曲调查与整理工作;推进戏曲文献资料整理。
二、推进精品创作。以“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等国家级戏剧大奖为引领,深挖我省历史人文资源;聚焦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新变化、新风貌、新气象的优秀地方戏曲剧目;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各级地方戏曲院团复排提升一批地方戏曲代表剧目等。
三、开发数字场景。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鼓励和支持陕西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等头部戏曲院团演出机构,开展在线戏院、数字戏台,培育线上演播项目,拓宽戏曲作品数字分发渠道,培育新用户群体;发挥陕文投、陕旅集团等国有文化旅游集团资金、技术优势,联合易俗社、大荔县剧团、南郑县桄桄剧团等地方戏曲展演机构运用数字化手段表现传统戏曲,依托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展戏曲微剧目、微选段等适合群众文化消费喜好的数字化戏曲作品。
四、加强创新转化。推进戏曲与影视、动漫等其他陕西代表性文化品牌的融合;推进戏曲与旅游产业融合。
五、优化人才支撑。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推进西安戏剧学院专业性高校建设步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与地方戏曲院团加强联系与合作,在中小学设立地方戏曲通识课程、戏曲选修课,设立戏曲特色中小学,引导和支持学校开展地方戏曲研学活动。
 10月25日上午,省政协召开“推动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界别协商暨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
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省政协领导同志有: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同志。
参加座谈会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
省委宣传部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
省教工委委员、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鹏;
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等。
参加座谈会的省政协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
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郑永刚;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吴丰宽;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俊哲;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郭线庐等。
参加座谈会的委员、专家、各界人士有:
省政协委员、陕西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
省政协委员,西安市妇联副主席孙维;
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陕西正念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