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在县文联主席兼电视台长岗位上,正干得起劲,组织忽然决定要调整我工作。当时我觉得自己临近退二线,加之融媒体在我手上刚成立,各项工作刚摆顺,许多推进媒体融合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实现,有一种壮志未酬的失落感。
因此在挨了近半年时间,组织部部长再次找我谈话,决定我到政协担任文史委主任的时候,我思想上还颇为不甘心。
虽然当时心理矛盾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对政协有误解。觉得政协属于二线单位,在这里很难有所作为。岂不知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却深深爱上政协,不觉间三年就要过去,真到了退居二线的时候,心里竟然千般不舍。甚至后悔当初应该早早来政协,也许更能发挥自己特长,从而实现更大人生抱负。
说起我和政协结下的情缘,其实也经过了感恩、误会到彻底爱上政协这三个历程。
(一)感恩政协
我曾在基层辗转了几个单位,最后才得益于有些文字功底,时常能在报刊发表些豆腐块文章,被县委宣传部史先锋部长高看一眼,要到了县委机关,担任县委新闻通讯干事。
因工作原因,也经常给政协写新闻稿件,和政协不少干部都成了好朋友。当时有“人民政协好新闻奖”,我几乎年年得奖。一般都是政协的干部提供一手素材,我来加工成新闻稿件,联合署名在报刊发表。当时几个委办主任,都是曾经当过基层主要领导和部门部局长出身的人,却总是心甘情愿像小学生一样为我写稿提供服务。稿子发表了还要“请客”吃饭喝酒,把我这个小字辈硬往“上席”位置拽。曾经的副主席傅民权主持召开政协新闻宣传座谈会,还让我这小干事坐在主席台上讲话。会后当面夸我:这样优秀的人,得赶紧推荐提拔,谁若不用,你就来政协。当时政协主席杨淑云,曾是县委分管宣传的副书记,多次表示要将我吸收为委员。
随后政协换届,我如愿成为委员,而且是常委,每年“两会”上,都要坐主席台,而台下许多就是要害部门的局长,觉得真是无尚光荣。
为此,我觉得这一份荣光都是政协赋予我的,对于政协工作甚至比自己本职工作都上心。每年的全委会上的委员提案,我更是费尽心思。我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每次提案都是涉及家乡的事,总担心把委员提案指标糟蹋了。每要提案,都要征求家乡干部意见,鼓动其他委员一块来提。
为了提案落实,我跟踪追问,看提案委立案了没有,看给部门交办了没有,看承办单位咋落实?有的单位觉得难办,我就给人家许愿:你来办,我给你宣传!有的单位有难度,专门派人上门给我解释。我觉得当个政协委员还是挺自豪的,至少他们还不敢慢待我。如果不是委员,人家是不是会觉得我爱管闲事呢!但正由于我是委员,这就是我的职责,我有权来管这“闲事”,而且是理直气壮的来管!
政协每年都要给我发几个红本本,不是新闻奖,就是优秀委员奖和优秀提案奖。也就是这样那样的奖励,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那时候我想,政协是社会精英人才的平台,能成为政协委员,就绝不能给政协脸上抹黑,必须给她增光添彩。
(二)误会政协
对政协的误解,也是有着复杂的矛盾心理。但根子问题在于八届政协换届时,委员中却没有了我的名字。我觉得自己似乎被组织“抛弃”了一样,心里纵有万般惆怅,但在职场上自视清高的我,并不好意思追问原因。后来得知,原因是我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新单位只能产生一名委员,因为我是副职,委员给了是正职。对此说法,我当时颇为不解。
心里有怨气,看问题立场就有偏差。也让我对政协出现了不该有的偏见,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觉得当不当委员也没有啥了不起了。甚至错误认为政协的工作不过是“坐而论道”“空谈政治”,办不了实事。于是好长时间,我几乎没再与政协打交道了,心理上也和政协渐行渐远了。其实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狭隘心理。
当时许多曾经的政协朋友,和我开玩笑:这家伙咋是叛徒,不支持我们人民政协事业啦!我苦笑着:政协不要我了么!他们说,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你这是对政协缺乏情怀,是典型的功利主义!
虽然是玩笑话,却也一针见血说到了我的心痛之处。但内心里,我还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再重新回到政协的怀抱。
现在回过头看,有句话叫:爱之愈深,恨之愈深。我对政协的误会,本质还是因为曾经的那份热爱。我对政协的误会,更多还是自己身上“小我”在作怪。九届政协成立时,虽然当时任文联主席的我又被吸收为委员,但总觉得自己不过是个“配角”而已。除了参加活动和做好领导交办工作,在心理上和感情深处,并没有和政协融为一体。有时拿到政协颁发的“红本本”,心里还会泛起一种愧疚感。
(三)爱上政协
既来之,则安之。2022年5月,我正式到政协上班后,系统学习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许多理论文章,认识顿然得到提高,曾经对政协的误解也云消雾散,甚至为当初的肤浅和无知而追悔莫及。
通过角色转换,我深刻认识到,社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不同岗位角色的分工合作。过去在部门具体“干活”,只顾卖力“低头拉车”,顾不得看路,甚至要犯错误了,还浑然不知。政协承担着“抬头看路”的角色,施行“话语权”,就是监督政府工作尽量少犯错误,沿着既定正确轨道走。
虽然过去我从事了近26年的宣传文化工作,但是更多时候忙于应付县上和上级宣传部的“派活”,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昏天昏地,根本来不及想,我们忙活的事符合不符合丹凤实际和人民群众期盼?客观上,不少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是劳民伤财。有的事情也曾经想到了,也没有精力去做。诸如:对丹凤文化系统进行挖掘和整理。早在2015年,我当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就和时任部长闫争民商量,准备把丹凤古寨文化、驿站文化、葡萄酒文化、四皓文化、商祖文化等系统整理出一套书,他觉得很有必要,但随后方案都制定了,却因为要完成县委交代的工作,放下了再也没有拾起来。
此前2013年时,我就和时任部长巩文超谋划,想成立丹凤文化研究会加挂贾平凹研究会牌子,利用先生的影响力和名人效应,做大文化丹凤品牌,但随后他工作调整,此事又不了了之了。
这些事情对我来说,也称得上“未竟的事业”,的确也时常让我揪心不已。文史委得工作,也能正好弥补这个缺憾。
我从小养成的爱看书的习惯,也喜欢写点小文章,但因为忙于工作,几乎要荒废了“学业”。到了政协,学习也成了文史委的工作职责。兴趣爱好和工作职责正好合拍,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状态,我何乐不为呢?
王舒主席也是从宣传部长的岗位来政协,也身同感受。我的想法便得到了他大力支持,他鼓励我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也算不忘初心,不负曾经的梦想。
我们认真谋划召开了县政协有史以来最大规格得文化文史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1235”的工作思路,组建了50多人的文史专员专家队伍。思路具体是:打造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会“一个品牌”,依托“康养名县工作室”、政协文史馆“两块阵地”,做好联系文艺界人士、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文史资料编辑等“三件事”,树起民俗文化、商祖文化、红色文化、康养文化、平凹当代文化等“五大文化标识”。思路一出台,引起了市县政协文史圈的广泛好评。
在政协近三年时间,却成了我职场人生中感到最充实的阶段。许多时候,我整天在伏案忙碌着,几乎把有关丹凤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翻遍了,“淘金式”查阅资料和考证,把一些“口授相传”的人文典故、文化标识的渊源和脉络也基本梳理清了。也享受到了做学问、做研究,那种忘我投入感带来的过去无法体验的快乐和充实。许多个节假日,许多个深夜,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
特别积极探索把调研与文史资料编辑相结合得“编以致用”工作模式,出版了《鱼岭故事》《商於古道的丹凤记忆》《红色丹凤:秦岭山中的小延安》等文史资料专辑,得到省市文史专家的充分肯定。执笔撰写的乡村旅游开发、红色资源利用的调研报告得到县委主要领导肯定和批示,前者并获得市政协优秀调研成果奖。文史委承担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读书分享会、书画展等两项活动,被称为县政协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大的活动。我创作长诗《人民政协,我为你放声歌唱》,被同事们搬上舞台朗诵,也在《各界导报》等媒体发表。更让人欣慰的是,县政协将“丹凤文化研究会”成立写入全委会报告,现正积极筹备成立事宜,也算了却了我多年一桩心愿。也将成为我退居二线后发挥余热的主阵地。
这一刻,我才真是体会出:此生有幸能成为政协人,真好!(丹凤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周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