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政协谱华章
王继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我已卸任政协委员这个身份8个年头了。
2001年至2016年,我先后担任汉中市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与人民政协交集的这些年,也是为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民间文化和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耘的日子,曾为陕西省汉中市新闻出版发行事业和民间文化事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并因此与政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我与人民政协的岁月往来和我在市政协履职15个年头的往事涌上心头。
一、我走过的履职人民政协15年的历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句古言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市政协委员的角色和使命,也是我从一名文化工作者转型成为市政协委员15年来的始终。一路走来,一路担当,一路坚守着政协委员的职责和情怀。
回眸这15年,让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是既有艰辛的付出,更有收获的喜悦,这个历程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回忆。我作为一名文化界的政协委员始终坚守着一份对文化工作,特别是民间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心中充满的敬畏与期待,常使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重量,这不仅是身为政协委员的荣誉,更是一份社会有形的责任。
我于2001年被市文化系统推荐为市政协委员后,我坚持权为民所用,连续参与市政协二届、三届、四届工作,借助于市政协提供的服务平台,坚持围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好汉中的文化产业,大力培养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等多方面参政议政。广泛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组织人员举办国学大讲堂,开展好家风讲座等,先后撰写提案、议案、社情民意30多件,书写调查报告10多份,并在大会发言6次。曾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省级非遗先进个人3次,书写各类文章230多篇,有力地挖掘了汉中的历史地域文化,为汉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政协为我架起了履职的桥梁
成为一名政协委员后,且是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将自己的目标放在强国文化、强市文化这条道路上,充分利用好政协这个平台,来推进汉中文化建设。
从2001年担任汉中市政协第二届委员开始,到2016年长达15年里,先后书写以文化为主题的提案33份,其中历史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方面8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6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方面6份,加快开发汉中文化旅游方面6份,大力创建各类民俗博物馆方面4份,大力发展汉中苗木花卉产业方面3份。分别在二届、三届、四届会议上发言共6次,参加考察调研10多次,利用政协这个平台尽力发声,扩大影响,做好舆论宣传;通过政协这个桥梁,传递百姓心声并转化为合理化建议,提供给政策制定者,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汉中古村落文化,历史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并积极争取到了全国古村落研讨会在汉中青木川古镇召开,现已有二十多个古村落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争取到给予宁强命名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的荣誉、《全国小戏剧》调查会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编纂会议在洋县召开、强国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汉中镇巴举办、三县社火闹元宵活动和全国社火研讨会在汉中举办等,有力地推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升了汉中在全国的知名度。更值得一提的是经多年努力,汉中市苗木花卉产业由原来的种植不足三万亩、产值5万元,发展到目前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20亿元以上。
另外,我曾带领汉中民间文艺队伍舞节龙、勉县板凳龙和汉台龙江草龙连续参加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舞龙大赛,参加在南宁、潮州、苏州举行的全国舞龙大赛,先后获得奖励。曾率领汉中镇巴民歌传承人彭光琴、靳佩鑫、张志霞、宁强镇巴传统民歌手参加过全国举办的五次民歌大赛,分别获得名次。2003年开始到至今,连续在张骞墓举行了21年张骞公祭活动。
三、政协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格局
政协不仅是一个参政议政平台,更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荣幸地与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委员)共处,更与大专院校的学者、社会各界的文化人才和国有、民企、乡村、社区的有识人才共事,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洞察使我受益匪浅,每次学习讨论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和视野的拓展,并因此对政协委员的使命和责任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
在政协这个平台,每一次会议、每一次调研视察、每一次讨论学习,我都尽力准确把握并传递自己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和建立更多的民俗博物馆,以及农业产业、乡村振兴等等的理解,从调查研讨到撰写提案或者准备大会发言,每一篇文章、每一次发言、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环节,我都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做充分的准备,希望能为这些项目产业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协工作的复杂性和时代的挑战性远超过我的预期,当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合理化建议并被政协采纳时,所有的付出都觉值得,都感到有收获。
政协委员是一种担当,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自豪和荣誉。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担任政协委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但倾情付出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文化行业争取到更多的权利、机会和发展机遇时,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喜悦。
四、政协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政协委员履职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奋进和智慧,需要耐心和担当,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自上世纪70年代走进和选择了文化,更选择了民间文化,尤其是2001年担任政协委员后,正逢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我借助这个平台,坚持倡导挖掘、利用本地更多的文化项目,来繁荣发展汉中文化事业和产业。2005年左右,经过调研,一个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设想在心中定格,我大胆地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并在市政协大会上发言,市政协经过全面调查古村落后,向市政府形成了保护古村落的报告,引起各县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批古村落、古院落因此得到有计划、有投入地保护与利用。后来我又大胆提出了大力发展汉中文化产业和汉中苗木花卉产业的提案,并在市政协大会上发言,引起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得以在汉中大地迅速发展壮大,全市苗木花卉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为汉中很有特色的一大产业。
作为政协委员的15年,我尽心履职,不辱使命,发声亮剑,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进步,更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始终坚守人民的利益,为推动民生的改善、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多发声,发好声;多做事,做好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因此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优秀共产党员”“全省非遗先进个人”“优秀老干部”等,市委表彰我为汉中优秀人才,我的文艺作品被陕西评为山花奖特别奖,我被树为先进典型,分别去各县区做先进模范老干部报告,还去省广播电视台媒体做现场讲述,这些荣誉是我的荣誉,更是政协的荣誉。
春去秋来,岁月更替。我与政协结缘的这些故事,虽然已过去十多年,但留下的回忆却永生难忘。愿人民政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忘初心、肝胆相照,做出更多更杰出的成就。
(作者系汉中市政协二、三、四届政协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汉中市民协名誉主席、汉中市国学研究会主席、汉中市张骞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民间文化专家库成员、汉中市民俗学专家,陕西理工大学特聘两汉三国与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