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蜀道遗产 助力蜀道申遗

2025-11-13 09:57:29  来源:三秦文化微信公众号  


[摘要]11 月1 日,汉中石门石刻博物馆特邀国内著名蜀道研究专家和陕甘川渝四省市数十名专家学者,联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共同召开学术座谈会...

  11月1日,汉中石门石刻博物馆特邀国内著名蜀道研究专家和陕甘川渝四省市数十名专家学者,联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共同召开学术座谈会,以“传承蜀道文脉・探索申遗路径”为核心,围绕汉中栈道文化资源、遗产保护及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汉中地域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破局及申遗工作凝聚学界智慧。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有陕西省政协机关原秘书长、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陕西省政协原一级巡视员、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昌军,陕西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汉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刘保民及相关负责人等;受邀专家有秦汉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丛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陆以及陕甘川渝多地的文化学者、高校教授与文博专家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强调,蜀道石刻是蜀道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其系统性保护与研究对蜀道申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耕蜀道石刻保护数十年的践行者、汉中石门石刻博物馆馆长郭林森,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的建设历程与核心收藏。历经十余年收集挖掘,该馆已整理复现《褒斜水下淹没的145品世界著名石门石刻》《七条栈道石刻》等珍贵遗存,汇聚各类碑刻、文物1000余件——通过复制拓印、影像留存等方式,原本沉睡于褒河水库水下的摩崖题记得以重现天日,这些遗存清晰记录蜀道的交通变迁、军事战略及文化交流历史,成为蜀道申遗的重要史料支撑。

  馆内4000多平方米的仿汉建筑群中,两千多平米的石碑陈列馆系统性呈现秦汉至明清的石刻脉络,其中复刻的诸葛亮《师徒远涉帖》、南宋安丙的《游石门》诗等珍品,既直观展现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轨迹,更以文字实证还原蜀道修建沿革与历史地位,填补了蜀道石刻系统性收藏研究的空白,其藏品与资料已成为蜀道申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物与文献依据。

  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指出,蜀道石刻是三秦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郭林森先生以个人之力守护石刻文脉的行动,正是当代文化传承者“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他强调,非国有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当前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专业人才不足、社会认知度低等难题。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发挥学术资源优势,助力非国有博物馆搭建“研究+传播+合作”平台,推动栈道石门石刻资源与学界、市场深度对接,为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陕西经验”。

  座谈会上,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石刻考古、历史解读、文物修复、文旅融合及申遗资料整合等维度建言献策,为蜀道文化研究、实践及申遗推进提供多元路径。资源联动:推动与国有文博机构、申遗研究团队深度合作,开放藏品资源用于申遗资料汇编,同步实现藏品共享、展览联办、人才互通,破解“单打独斗”困境。特色破局:聚焦“蜀道石刻+申遗”主题,打造专题展览与科普IP,既强化公众对蜀道申遗的认知,也形成博物馆差异化竞争力。多元造血:探索“申遗研究+文创开发+研学体验”融合模式,通过申遗主题文创产品、特色研学课程拓宽资金来源,反哺石刻保护与申遗资料整理工作。

  汉中是北四南三七条栈道的交汇之地,号称“栈道之乡”。本次座谈会是研究会践行“以学术赋能区域文化发展”使命的重要实践,目的是“保护蜀道遗产,助力蜀道申遗”,不仅搭建了省内外文化学术交流与申遗协同的重要平台,更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明确了实践路径。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将持续整合专家智慧与多方资源,推动学术研究与申遗实践、行业发展深度融合,为蜀道文脉传承与申遗工作贡献更多学界力量。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