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由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主办,秦学书院、各界导报社、陕西省政协文史馆承办的“三秦文化大讲堂”第十讲在陕西省政协文史馆成功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躬行礼教,宋明秦人的内省精神》,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陈战峰教授主讲,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权永生主持。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数十名听众到场聆听学习,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01 从礼乐文明谈中国文化的秩序与和谐
陈战峰教授指出,中华文明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其实质是“礼乐之邦”。“礼以正序,乐以成和”,礼体现秩序之美,乐体现和谐之美,二者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
他引《礼记·乐记》之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说明“序”使万物有差,“和”使万物相生。礼乐不仅是人文礼制,更是古人观察自然、体悟天地运行规律的结果,是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智慧表达。
陈教授强调,礼乐文明的内核在于“分别”与“和同”的平衡,这种思维方式对当代社会治理仍具启发意义:既要注重规则之序,也要注重情感之和,二者并行方能化民成俗。

02解析“礼”的四重意涵:体、履、理、养
讲座第二部分深入剖析“礼”的结构。陈战峰指出,古人讲“礼”并非仅指仪节,而是涵盖了“体、履、理、养”四重内涵:
体——认知事物之体,确立人伦秩序;
履——通过实际行为践履天理;
理——强调“无理不动”,以理节情;
养——“以养人之欲”,强调节制与自省。
他提出,礼的要义在“敬”,敬是自我克制与尊人并重的伦理态度。只有在“敬”的基础上,礼才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
03“横渠四句”:思想高度与实践路线
在论述张载的“横渠四句”时,陈战峰结合史料与现实案例,系统解释了四句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
“为天地立心”体现理性认知的高度,是世界观的确立;
“为生民立命”关乎社会关怀,强调责任与担当;
“为往圣继绝学”体现文化传承的自觉;
“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儒家理想的终极目标。
陈教授引用北宋社会现实指出,张载以治学救国、以礼化民的志向,正是在土地兼并与边患频仍的背景下提出的思想自觉,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社会精神。他还介绍了张载提出的“六有”修养工夫,说明儒学并非空谈,而是一套可践行、可自我提升的实践体系。
04从“唐宋变革”看秦人内省精神的形成
陈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唐宋之际中国文明经历由外向内的深刻转型——由重视扩张的“外王之道”,转向注重心性修养的“内圣之学”。宋明时期的秦地学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气质。
他引用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理论,说明宋明关中学术在全国思想史中的位置。关学代表人物如张载、冯从吾、王夫之等,皆以崇尚礼教、重实践、敦厚朴实、会通创新为特征。这种“内省精神”既根植于周秦理性传统,又体现出秦地士人“躬行实践”的地域文化精神。
05当代启示:从内省文化到行动智慧
陈战峰认为,内省不是消极的自我反思,而是一种“反躬自问以致行”的积极力量。他提出三条启示:
对个体而言,内省是人格养成的起点,应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自审、自励;
对组织而言,内省是价值校准的机制,用于检验愿景、责任与成果是否一致;
对社会而言,内省是一种文化免疫力,能帮助公众在复杂信息环境中保持理性与定力。
他还以“日三省吾身”的古训结合现代心理学方法,讲述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成长教育与社会治理实践中,使听众对传统思想的现实运用有了新的理解。



现场问答环节,听众围绕“礼与现代社会秩序”“青年如何践行内省”“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等话题提问,陈教授均结合经典原文与现实案例进行了深入解答。听众纷纷表示,本次讲座“既有思想的厚度,又有方法的落点”,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主办方表示,“三秦文化大讲堂”致力于以通俗方式传播高质量学术成果,使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融入生活”。接下来,讲堂还将围绕“秦地理性传统”“关学与家国精神”“三秦文化与文化自信”等主题继续推出系列讲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