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凤县代王山,在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因“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其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包括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渠江、涪江等。
略阳在嘉陵江上游,位于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素有秦蜀要冲、陕甘纽带之称,是汉中的西大门和陕甘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略阳历史文化悠久,县内有保存完整的“汉三颂”之一《郙阁颂》摩崖石刻,有“小碑林”之称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崖寺,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氐羌文化特色的古代剧院建筑群江神庙、紫云宫,是氐羌族发祥兴旺、缔造“武兴国”之地。唐代文豪柳宗元的《兴州江运记》、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和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让略阳成为了活态交通博物馆。千年流淌的嘉陵江水,养育了人杰地灵的山城略阳,也见证了这座山城所有的兴衰往事。
一
在略阳,取陈仓道可北上关中,西去陇南,东进汉中;取陈平道可转金牛道直下四川;取嘉陵江水路可舟楫北上陇南,南下四川。
灵崖寺
仪制令石碑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交通行路的官方条例——“仪制令”石碑,是在略阳城南的灵崖寺发现的,碑文上记载的刻制时间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它是一部南宋时期的“交通法规”。石碑高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上刻“仪制令”三个大字,下刻“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竖排四行。这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交通管理的重视,可见,略阳自古就是一处交通要冲。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修路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程,开山、劈石、伐木、铲土乃至火烧、水激,不少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115年,在嘉陵江上,武都太守虞诩带领文武官员和士兵,从沮县(即今略阳)到下辨(即今甘肃成县)的漫长河道上摆开了治水战场,成为嘉陵江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治水创举。这是冷兵器时代的治水,没有火药,就没有爆破,全凭人力疏导,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记载是“烧石剪木,开漕船道”。可以想象当年的虞诩站在嘉陵江坚硬的巨石乱岗上,看江上火光如炬,绵延数十公里,钎撬锤砸,火焚水激,人声鼎沸,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这次治水,为四川进入嘉陵江上游疏清了航道,也为翻越秦岭进入关中提供了水上便捷,其意义相当于今天的国道。从此,在嘉陵江的上游,就有了一条官民共用的南部走廊。
800至805年,兴州(即今略阳)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主持疏导嘉陵江二百余里。柳宗元为此写下《兴州江运记》,详细记录了严砺疏通嘉陵的场面和情景,当时的栈道之险:“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颠沛腾藉,血流栈道。”所以必须开辟水路,而当时治水之艰难:“转巨石,仆大木,焚以炎火,沃以食醋,摧其坚刚,化为灰烬。”弯曲的河道尽可能疏直了,湍悍流水尽可能平缓了,二百里江运开通以后,嘉陵江沿岸尤其是兴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一条嘉陵江,先民们在崇山峻岭间开凿道路的智慧和艰辛,就是一股流淌的文明。
二
新中国成立后,沟通西北西南的重任重新交给略阳故道。沿着嘉陵江河谷修筑的宝成铁路,从广元到宝鸡基本沿袭金牛道和陈仓道的线路,途径略阳县城,并设立略阳车站。1956年,伴随一声火车轰鸣,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通车。它横穿略阳南北,一举结束了蜀道千百年来“行路难”的历史。这使得略阳成为当时陕南第一个通火车的城市,并将这个记录保持了长达16年之久(直到1972年阳安铁路通车)。
建设宝成铁路时,嘉陵江沿线没有公路,铁路器材及筑路员工的生活日用品,全部依靠嘉陵江漕运,嘉陵江漕运为宝成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略阳依山傍水,处在八渡河汇入嘉陵江的节点处,城区多桥,桥是略阳文化的重要特点。被誉为“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讲述的就是武都太守在略阳修建郙阁栈桥的故事。由苏联设计的老嘉陵江大桥,是略阳城市最深刻的图景,如今的略阳县城桥梁越修越多,城市之内的沟通越来越通畅,在略阳人的生活中,“在桥头等你”是一种刻在生命里的生活符号。
三
略阳这个弹丸之地,曾是氐羌民族发祥兴旺、缔造“武兴国”之地,南宋抗金的主战场。
仙人关位于今甘肃徽县东南,西临嘉陵江,南接汉中略阳(今略阳白水江镇长峰村北),是由陕入川的锁钥之地,十分重要。
南宋高宗时期,在中原遭到岳飞痛击的金兵,改变战略,在东南采取守势,准备经汉中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游,从而达到扼住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朝廷咽喉的目的。1134年2月,金朝元帅完颜宗弼调集陕西经略使完颜杲部和投附金朝的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等部,共约骑兵10万余人,由凤翔经宝鸡、大散关,沿陈仓道南下,攻占南宋的凤州(今凤县北)、河池(今甘肃徽县)等地,进迫仙人关。21日,金军先占据了杀金坪东面的高岭,在岭上立栅安营,修连珠堡寨40余座,沿山势而下,进攻宋军。
吴磷闻讯前来增援仙人关。29日,金军依仗十几万的军力、重甲铁浮屠和强大的攻击力乘势进攻宋营。吴玠命部卒发射神臂弓和重型三弓床弩炮迎击,金兵死伤众多,又命田晟趁势反击,打退了金军的进攻。金军主力万余人再攻宋营,又被吴玠击退。翌日,金兵又用洞子(攻城用具)和云梯300余座猛攻宋军营垒,吴玠命发射床弩炮打碎洞子,用撞竿撞倒云梯,并命杨政等率领长枪防刀手深入金兵阵中刺杀,再一次击退金军。
后来,金军企图改道由七方关、白水关(今徽县西南)入川,吴玠暗遣精兵迂回至金军寨后,袭破其大寨,金军死伤万余,连夜遁走。吴玠命王俊于河池设伏兵,切断金兵退路,经激战,俘斩千余人,又乘其溃退挥师追袭,迫其退回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继而收复了被金军占据的凤州城及和尚原、大散关等地。仙人关大捷,是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也是宋金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战,这使得金军东下灭宋的计划彻底破灭,金军从此不敢窥视巴蜀。
四
在嘉陵江的东岸边,有一座古羌族文化风格浓郁的建筑群,它就是“故道遗宝”的江神庙。
江神庙,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氐羌族风格戏院建筑群,坐东朝西,面对着嘉陵江水,它采用中国传统的宅地平面布局,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三进式院落,特别注重高浮雕和板绘彩画图案,有鲜明强烈的羌文化特色。江神庙分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过殿、金水桥、江神殿、后殿。其中,保存完好的戏楼,是江神庙最具特色的建筑。庙内有反映古代民俗民情、神话传说、传统礼节、戏曲故事的彩绘与木雕板绘近400幅。江神庙内的木雕装饰,大多与古羌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有关。从两晋南北朝开始,这里一直是羌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他们还先后建立了前秦、后秦、凉、仇池国等政权。
嘉陵连三省草木如沐春风
江神佑万民轻舟笑看斜阳
江神庙大门上的对联,凝聚着历史的风华。《略阳县志》记载,江神庙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自古以来,江神被视为嘉陵江船帮的保护神,江神庙是嘉陵江船帮祭祀、聚会之所。流经略阳城边的嘉陵江连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水路,各路船帮到了略阳,停船上岸,交易货物,补充给养,在江神庙上香问卦,求个吉利。船帮老大、船工、纤夫们在江神庙里歇脚喝茶,吃几杯酒,听书看戏,摆龙门阵。
家有家法,帮有帮规,嘉陵江船帮禁忌多,规矩也多。江神庙不仅是船夫们歇脚、船帮会首议事之所,更是调解船帮矛盾纠纷、止讼息诉之所。江神庙的主事者由各船帮会首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刚正不阿的船帮老大担当。如遇货物纠纷、鸡鸣狗盗、家长里短之事,船上人家立了一条不成文规矩:“不见官,但问神。”江神庙就是船帮历史的“活化石”。
五
嘉陵江与日月相生相伴,纵贯南北,流淌千里,宛如一条玉带,纵横在秦陇的崇山峻岭之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士或流连于江边,或驻足于船头,或激昂高歌,或感怀伤情,只为嘉陵江,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灵崖寺,一名灵崖,又名“药水崖”。位于略阳县城外嘉陵江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整个寺庙规模宏大,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险峻独立,自古就是旅游胜地。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彩,登楼倚栏,远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恰似一条白绸在秦岭千山万壑中飞飘舞动。
武则天自创字“撑支天地”
灵崖寺香火兴旺,游人不绝,唐代诗人张俞写道:“玉文山后灵崖寺,四百年来造佛场。”武则天过略阳,在灵崖寺题写了自造的四个大字,谓之“撑支天地”。
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柳宗元等众多文人墨客也曾泛舟嘉陵江,驻足略阳,游览灵崖寺,留下诗句。寺内珍藏着汉、唐、宋、明、清以来的130余方摩崖石刻,被誉为“陕南小碑林”。著名的摩崖石刻有东汉摩崖石刻——《郙阁颂》《大唐开成题记》《灵崖叙别记》、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中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石刻等。榆阳赵启祥和横山高第在顺治三年(1646年)农历九月慕名来到郙阁桥边驻足观赏,并共同刻下“凿开天险”。
千年流淌的嘉陵江水,养育了人杰地灵的古都略阳,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绵延包容的人文历史,让人神往。当历史风云从这片土地上散去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略阳。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