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陕西贡献

2022-07-26 15:58:05  来源:群众新闻网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的文学创作,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实力和成就卓著的创作群体之一。...

  文学经典演绎成舞台经典。西演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话剧《柳青》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图为话剧《柳青》演出剧照。 资料照片

  西演集团·西安话剧院创排话剧《柳青》宣传海报。记者 李向红翻拍

  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5年走进全国68座城市,360场巡演73家剧院场场爆满。 记者 李向红翻拍

  陕西人艺版话剧《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剧3年走进41座城市,全国巡演143场,53家剧院场场爆满,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 资料照片

  扎根人民

  承续柳青创作精神

  “土街两头,就像在房脊后边似的,渭河春汛的呜哨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增高起来了。听着像是涨水,其实是夜静了……”半个多世纪前,作家柳青在皇甫村扎根14年写下了《创业史》,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村如火如荼的互助合作运动,以及身处其中的中国农民的思想变革。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1943年,柳青到米脂县吕家硷乡担任文书,和当地干部群众朝夕相处,一起投入到减租减息、生产运动中。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长篇小说《种谷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1952年,柳青从北京回到陕西,在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半年后,他辞去副书记职务,落户长安县皇甫村。在皇甫村生活时,柳青走访农户,同大家谈生产、拉家常,和干部群众坐在一块儿开会,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他穿对襟袄,戴毡帽,蹬布鞋,完全是关中老汉的形象。他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写出了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史诗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业史》以长安农村互助合作运动为背景,完整展示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

  柳青是共和国第一代作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在皇甫村蹲点14年,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熟稔于心。他一生勤奋笔耕,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而歌,用优秀的作品记录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历程。柳青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

  继承传统

  评论与创作助力文学发展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如鸟之双翼,车子两轮。陕西在文学创作风生水起的同时,文学评论也走在了全国前列。陕西从1981年成立“笔耕文学研究小组”(以下简称“笔耕组”),到1985年《小说评论》创刊,再到1993年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设立陕西文艺评论奖等,陕西文学评论一直延续着良好传统,并拥有一支由李星、肖云儒、畅广元、李国平、李震、李继凯、段建军、邢小利、韩鲁华、周燕芬、谷鹏飞、杨辉、王鹏程等老中青相结合的文艺评论队伍。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名声大振的“笔耕组”,以王愚、李星、畅广元、肖云儒、刘建军等为代表的陕西评论家,在传导信息,激活思想,推动陕西文学的发展方面,构成了陕西文学的智库和思想库,创作和评论共同构造了陕西文学的高度。“笔耕组”秉持评论家和作家是平等的原则,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对视,在批评的文学性方面做了大量“去媚”和“还原”的工作,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肖云儒认为,只有“对视”,才能改变作家一家独大、自说自话的局面;只有“对视”,评论家才能找到自信,才能构建自我批评人格,才能对作家作品发出真正的声音。同时通过作家的回应,修正并提高评论家的理论素养,从而实现双赢,最终促进文学的繁荣。

  新时期开始形成的陕西作家群里的作家们几乎都受到过李星的关注和关爱,曾为茅盾文学奖评委的李星对每一个人的作品都发出坦率真诚的评说,从“50后”“60后”“70后”“80后”作家,一直到现在更年轻的“90后”“00后”写作者的作品,李星都予以评点,这已成为陕西文学界不可缺少的一种声音。如果说畅广元早期的心理学与文学结合批评还是尝试的话,后期他则进行了全面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深入探索,可谓陕西文学文化批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肖云儒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论述和关于中国西部文学等的论述被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论述,被视为对中国文学创作的积极贡献。在中国文坛上,肖云儒以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和敏锐独到的批评眼光,成为我国文艺评论界一名卓有成就的骁将。

  前不久,省作协专门邀请老中青三代评论家参与,召开了文学评论工作座谈会,会议认真梳理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强调要继承和发扬“笔耕组”优良传统,并决定从加强经费保障、优化人才培养、建立驻会批评家机制等几个方面拿出具体举措,扎实努力推动陕西文学评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不忘初心

  文学陕军再创新绩

  2013年12月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是新时期文学35年来,陕西面向全国对当代和当下陕西小说创作与作家队伍进行集中研讨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知名评论家和作家畅所欲言,站在全国文学视野下剖析了文学陕军实现新突破的思路和举措。

  陕西启动“文学陕军再出发”创作活动以来,陕西作家更是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陕西作家出版各类作品500余部。其中,贾平凹、高建群、叶广芩、冯积岐、陈彦、莫伸、吴克敬等老作家和李春平、王妹英、张浩文、周瑄璞、弋舟等中青年作家推出了作品《带灯》《老生》《极花》《我的黑走马》《去年天气旧亭台》《关中》《装台》《一号文件》《初婚》《盐道》《山川记》《绝秦书》《多湾》《出警》等,寇辉、侯波、赵玮、吴文莉、杨则玮、周子湘等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创作态势。陕西作家的作品,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数百篇(部)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重点刊物发表,引起广泛关注。阎安的诗集《整理石头》、穆涛的作品集《先前的风气》分别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弋舟的《出警》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高建群等十余位作家先后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秀图书奖、中国好书等多个全国重要奖项(荣誉)。陈彦、厚夫等上百位作家获得由中国作协各文学专业委员会和《人民文学》等全国重点文学刊物评选的全国性奖项(荣誉)。

  与此同时,陕西还不断助力文学作品走向影视市场,促进文学与影视联姻。2013年,省作协成立了影视戏剧专业委员会,专门推动文学与影视结合。同年10月,省作协影视戏剧专业委员会与省广电部门等单位联合主办“文学陕军与影视陕军对接会”,方英文、吴克敬、和谷、黄卫平、王晓斌、冷梦等作家与影视公司签约。2014年,省作协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中国新农村题材影视对接交流会”,邀请中国农村题材电影拍摄基地、长春电影制片厂、曲江影视投资集团、西部电影集团、河北电影制片厂等参加交流。省作协推介45部文学作品参加“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文学作品影视版权交易活动,为作家与影视制作机构搭建交流平台。近年来,陕西作家作品不断被成功改编成影视剧,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同名电视剧)、陈忠实的《白鹿原》(同名电影、电视剧)、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贾平凹的《高兴》(同名电影)、李春平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同名电影)、王海的《城市门》(电影)、叶广芩的《青木川》(电视剧《一代枭雄》)、莫伸的《一号文件》(电视剧《黄土高天》)、吴克敬的《初婚》(同名电视剧)等。舞台艺术作品还有同名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同名秦腔现代戏《秦腔》,同名商洛花鼓戏《带灯》等。另有部分作家直接参与了影视制作,如莫伸编剧导演的电影《古路坝灯火》、田波导演的电影《柳青》等,这些作品同样赢得了观众的良好口碑。(记者 李向红)

记者手记

用丰硕的文学成果回报人民

李向红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的文学创作,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实力和成就卓著的创作群体之一。陕西作家紧扣时代脉搏,深刻反映民族历史和社会变革,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追求融入改革开放的洪波大潮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为时代放歌。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陕西文学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陕西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和他们创作的《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作品,为陕西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居于全国一流的雄厚基础。改革开放后,陕西的文学创作顺应时变,较早出现了为全国瞩目的第二代陕西作家群,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邹志安、高建群、程海、杨争光、叶广芩、莫伸、红柯、冯积岐、冷梦、吴克敬等一批作家构成了陕西作家的强大阵容,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相继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生活,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时代影响,在中国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陕军”现象,形成了更为广泛与多元的文学形态。相继有一大批陕西作家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红楼梦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中多次获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陈彦《主角》,更是成为茅盾文学奖序列里的标志性作品。

  “作家应该向柳青学习,深入生活……不深入生活是万万不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陕西作家生性淳厚,能吃大苦耐大劳,著名作家阎纲认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继承了柳青深入生活的好传统,全身心地沉到乡下,写作也在乡下。柳青是文学领军人物,是作家的一面旗帜,特别是陕西,许多作家都受过他的熏陶,比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高建群、莫伸等。

  近年来,陕西广大文学工作者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弘扬陕西现实主义文学优良传统。陕西省作协积极推进“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实施“签约作家”制度,成立陕西青年文学协会、网络作家协会,大力培养文学人才;召开“改革开放与路遥的创作道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激励广大作家向经典看齐、向名家学习;深化作家培训机制改革,采取直接培训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全省脱贫攻坚中青年作家培训班”“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次十余场;积极举办“文学陕军读书会”“小文学陕军进作协”等文学公益活动,积极培养文学后备力量。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浓厚的文学传统,诞生于此的诗经乐府传诵千古,汉赋唐诗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陕西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发源地,红色文化深深地滋养着这片文学的沃土。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的文学创作,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实力和成就卓著的创作群体之一。陕西也是中国文学的重镇,从延河流淌而来的不竭的文学精神和优良传统,让这片土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杰出的作家。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把文学创作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要始终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紧密地和新时代相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省作协要以重点文学创作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向出精品、出人才聚焦,推进文学陕军出新绩。同时,要努力把作协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好,团结带领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新时代、创作新作品,用丰硕的文学成果回报人民。”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三秦文化 地域文化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