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鹿原》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2022-08-03 18:22:31  来源:市地方志办公室  


[摘要]电视剧《白鹿原》反映白鹿原的人和事,拍摄于白鹿原,自然也少不了白鹿原的文化元素。...

  电视剧《白鹿原》反映白鹿原的人和事,拍摄于白鹿原,自然也少不了白鹿原的文化元素。其中第73集中鹿兆海的灵柩被运回时所使用的音乐,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水会音乐源于隋代,盛于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与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风格。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其音乐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

  “ 水陆大会” 通称“ 水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取水形式,是过去天旱时人们祈雨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民间叫“取水”,也叫“祈雨”。在历代的取水活动中所使用的这种吹打乐就叫“水会音乐”。因为其便于长途行走,也叫“行乐”,水会音乐细腻悦耳,人们也把它叫做“细乐”。在声势浩大的取水活动中,水会音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水会不动乐,马角不起驾”。

  据唐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记载,唐贞元车间(785—805年),关中一带遭遇大旱灾,唐德宗下令让长安一带民众祈雨,当时东市和西市都组织了祈雨队伍,并进行了音乐比赛,得胜者还受到皇上的奖赏。此后,祈雨比赛音乐便在关中一带形成一种风俗,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据蓝田当地老乐工讲:过去田家村乐社除每年天旱时去周至县太白山取水外,还经常与西安的几家乐社斗乐比赛。由此看来,这种风俗不仅存在于蓝田,而且流传于沿终南山北麓一带,长安、蓝田、周至等乐社都有类似的朝庙赛乐活动。

  在陕西省著名的文物圣地蓝田水陆庵大殿壁塑上三千七百多尊泥塑中的五百罗汉过海,那些飘弋在滔滔海洋里的珍禽异兽所拿的器乐和编排与水会器乐及编排基本类同。据《蓝田县志》记载,水陆庵建自隋文帝开皇年间(581—591年),唐、明时期对此庙都进行过复修。而秋树庙水会乐社和全家岭乐社的社址距水陆庵只有三四里之遥,仅一河之隔。据调查,这两个乐社过去除了取水外,还经常在三官庙、水陆庵朝庙奏乐念经,其经韵和水陆庵的经韵相同。

  根据上述资料推测,蓝田水会音乐产生于水陆大会活动。很可能是隋唐时就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乐,兼收宗教音乐和其它音乐因素,属于庙会音乐的一种,是典型的取水音乐。

  水会音乐在历史上主要为民间庙会、取水伐马角、大型祭祀活动、水陆道场等这样的佛事、善事、祭祀类活动伴奏,当此之时,人们便能见到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响起悠扬的水会音乐。后来水会音乐主要用于取水或作水陆道场时用,每逢过年时,也会在村中神庙前吹奏,作为祭祠性娱乐活动。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因其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水会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

  水会音乐在蓝田有三处,分别是蓝田东川的秋树庙村水会乐社,全家岭村水会乐社和西川的田家村水会乐社。过去在这些乐社中,不管那家取水,都是声势浩大波及甚广,取水时一般观众多达二三万人。庞大的取水队伍举着40多面龙凤旗,一个直径六七尺的万人伞,两个蝴蝶扇,在笙管齐鸣锣鼓喧天的乐曲声中吵下“马角”产生出水会主角神)以“马角”为主神发号施令,一切听从“马角”指令。在水会音乐的吹奏下,“马角”率领取水队伍到各自的山洞、庙宇去取水。例如:蓝田全家岭乐社是在洛南县的黄龙庙(黄龙洞)取水,距社址200多里;秋树庙水会乐社在蓝田的溪永洞取水,距社址五六十里;田家村水会乐社在周至县的太白山取水,往返五六百里之遥。而马角和音乐伴同取水队伍到半道,就住在半道的庙里(一般都有自己的关系庙),当取水人取水回来时,他们又把取的水护送回本地的庙里,将取回来的水篓高悬,水会音乐一直伴同到底,直等到天下雨方罢。

  水会音乐也用于庙会活动,仅朝庙奏乐形式就有两种,一种是“路拍”,另一种是“坐夜曲”。“路拍”,路途行走演奏,也叫行乐,演奏时队伍庞大,一般都是套曲形式,也全是取水乐曲;“坐夜曲”一般在念经中轮换演奏,是小型合奏形式,如《粉红莲》《散拍坐夜》等乐曲,在演奏时乐器只用吹奏乐和打击乐小三件:木鱼、磬、碰铃。在返回的路途中,又反复演奏水会乐曲。

  水会音乐使用的乐谱,是唐代燕乐半字谱,也称“俗字谱”,例如:乐曲《尺调敢中砂》的乐谱。从蓝田三个乐社的乐谱看,大都是十个谱字,也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不同。

  蓝田水会音乐从乐队和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水会音乐风格文雅,深受人们喜爱。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这一民间古乐,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水会音乐显示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悠久、博大、精微,它的流传填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块空白,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枚稀有的瑰宝;水会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和佛教文化艺术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佛教文化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沉淀,原先盛行于蓝田各地的水会音乐,一段时期仅在蓝田县普化镇能看到。

  普化水会音乐自1981年普查发现以后,蓝田县委、县政府和普化镇党委、政府都给予重视、支持。2004年,蓝田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邓印海经过多年努力,抄写并翻译了水会音乐中许多珍贵的乐谱,成为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的传承人。2004年5—7月,县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了县文化体育局《关于普查、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的实施方案》,以政府名义下发全县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明确提出普化水会音乐是蓝田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要求全力进行抢救保护和弘扬。2005年元月,县政府、县文体局、普化镇政府制订年度工作要点时,均把保护普化水会音乐作为年度主要工作之一。2006年5月20日,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当地政府又采取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蓝田县从资金、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经过艺人们近年的挖掘、完善、展演,如今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唐代宫廷乐的音韵已经深入到蓝田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蓝田县已拥有水会音乐演奏乐团两个,演职人员百余人,演职人员中老、中、青结合,既有年过六旬的老艺人,还有年仅十几岁的青少年。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目前已培养出许多更年轻的优秀人才,现在35岁以下的演职人员已占到85%。

  2013年9月17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蓝田县普化文化馆水会音乐传习所正式挂牌,使国家级非遗项目蓝田水会音乐的传承活动有了保障和依靠。

  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相信会进一步提升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的名气,也会对其保护和传承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