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之美

2022-08-08 17:42:25  来源:三秦文化微信公众号  


[摘要]中国剪纸、中国皮影、西安鼓乐、秦腔、华阴老腔、泥塑、农民画、面花……闻名遐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内在的传统精神、智慧与理念超越时间跨越地域,影响深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最具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陕西省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个、省级674个。中国剪纸、中国皮影、西安鼓乐、秦腔、华阴老腔、泥塑、农民画、面花……闻名遐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内在的传统精神、智慧与理念超越时间跨越地域,影响深远。

  保护并传承这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国人共同文化根脉的最好守护。非遗,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融合着经典与时尚,是我们最为的珍贵的文化财富。


《地坑院里的皮影戏》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旬邑彩贴剪纸》

  旬邑剪纸相传起源于汉代,主要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最北部旬邑县境内的中源张洪镇、太村镇、职田镇和赤道乡等地。至清代末年,甸邑剪纸由单色剪纸发展演变为彩贴剪纸。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华阴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户县农民画》

  户县农民画以朴实的绘画语言,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地域特色鲜明,画面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风格浪漫稚拙,装饰意味强烈,古拙中流露天工。

《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陇县称挈)社火、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高跷社火、秋千社火、跷板社火、步社火等20多个种类。

《捏泥人》

  “一双手,一把泥,捏出人间百样情。”西安市长安区侯官寨村捏泥人是我国古老的一门传统民问艺术,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形象。

《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以舞队的方式出现,舞队由伞头、鼓子手、腊花、杂色丑角组成。

  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

图片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东北部,尧头镇位于县城西南丘陵沟壑区,据《澄城县志》记载:绀土矿分布于尧头镇沟涧石崖中,开采历史悠久、夹生白、紫两色,是烧制陶瓷、砂器的原料。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是陕西省韩城市的一种传统音乐舞蹈,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体现出一种朴实、热烈而强悍的黄河黄土雄风。

《合阳面花》

  面花在合阳称为“花馍”、“花慢头”,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民俗礼馍。它既可观赏,又可食用,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2008年12月,合阳县甘井镇被文化部命名为“面花艺术之乡”。

  子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子长唢呐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唢呐流传我国,仅以明代算起,至少也有五六百年历史。

《安塞转九曲》

  安塞转九曲有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宗教、民俗等文化活动内涵,基本内容包括诵经、祈祷、偷灯、抢灯、送灯、出场、秧歌腰鼓表演。

《秦腔生旦净丑》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三秦文化 民俗文化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