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宝山
潼关的地形地貌独特,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沿河南岸,有少量平川之地。与河岸相连的黄土台原,边缘陡峭,原面上比较平坦,整体比黄河岸边高出大约200米左右。因为黄土台原在潼关古城南边,这些台原通称南原。大部分潼关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台原之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潼关南原的最南边是雄伟的秦岭,西与华山相连,东与亚武山相连,在潼关境内的最高峰是佛头崖,被誉为关南名胜。潼关境内的秦岭山区以蕴藏着丰富的金矿而闻名,为潼关赢得了“华夏金城”的美誉。
永丰原
潼关南原最西边的原叫永丰原。原西边是磨沟河,原东边是裂斜沟。磨沟河是潼关县与华阴市的界河。永丰原是因为原下隋代建有永丰仓而得名。原上最平坦的地方,曾经是潼关县高桥乡的所在地,撤乡并镇后,原上部分属城关街道办管辖,原下部分归秦东镇管辖。原西边到磨沟河地势平缓,原东边到裂斜沟比较陡峭。以前从潼关县城往西的310国道要翻越裂斜沟,坡陡弯急,通行困难。如今,在洪水沟和裂斜沟都修建了高架桥,310国道已经不用翻越裂斜沟了,不仅缩短了路程,而且通行安全便捷。
永丰原上有个村子叫还牛堡,是汉代父子宰相刘宽、刘琦的故里。刘宽为人处世以和为贵,淳仁宽厚。相传,一次刘宽正在路上驾车而行,有人指认他所驾之牛是自己丢失之牛,他什么也没说就让那人把牛拉走,自己下车步行回家。不大一会儿,丢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牛,就把刘宽的牛送还,并连连叩头谢罪:“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刘宽却宽容地说:“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尊严受到冒犯而不计较,世所罕见。此事传扬开去,州县乡里咸服,称其村为“还牛堡”。
原上有一个村子叫税村,明代叫瑞村。在村子附近,发掘出一座古墓,造型奇特的圆形墓室、体量巨大的线刻石棺、保存完整的精美壁画、栩栩如生的彩绘陶俑,具有非凡的气势。考古证明,这座古墓是国内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隋代墓葬。考古专家认定墓主人是隋文帝长子杨勇,被废太子后,又被自己的弟弟隋炀帝赐死,安葬于此。朝堂之上,兄弟相残,不足为奇,但以如此高的规格安葬,倒也让人看到了隋炀帝残暴性格中的另一面,多少还有一点温存。据说高桥村古时叫高迁堡,是由原下迁到原上的一个村子,后来演变为高桥村。
永丰原是潼关民间艺术“古战船”的孕育之地,并从唐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古战船属于民间社火,表演过程中,演员像驾船飘于水中,又像神仙踩于云端,神秘浪漫,令人神情痴迷,大有“沙场秋点兵”的气势。永丰原上历代都有古战船艺术表演的高手,他们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显身手,大放异彩,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潼关民俗“古战船”表演
潼关县著名的特色小吃肉夹馍,第一个加工培训基地就在永丰原上建成,实现了从小作坊制作到产业化批量生产,使潼关肉夹馍走出潼关,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特色小吃潼关肉夹馍
凤翼原
潼关南原的第二道原叫凤翼原,也叫冯夷原。西临裂斜沟,东临潼河。原的东西两边都比较陡峭,原面开阔平坦。
凤翼原的得名与潼关古城有关。明代古城囊括的凤凰山就在原畔,这道原由秦岭铺展到黄河岸边,恰似凤凰丰满的羽翼。冯夷原的历史则更为悠久,相传冯夷为潼乡习仙里人,即原下的黄河岸边,终生与黄河为伴,死后成为黄河水神,被尊称为河伯。
凤翼原现在为潼关县城的所在地,是20世纪6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拆迁,在此新建的一座县城。之所以选择在此,不仅原面平坦宽阔,而且可以引用潼河上游的河水,自流进入县城,自然条件优越。抗日战争期间,这里驻扎着抗日守军,居高临下,炮击黄河北岸的日军,成功阻挡了日军渡河,保卫了潼关,也保卫了大西北。
凤翼原古称华阴潼乡通灵里,所谓通灵,即与天地神灵相通,这道出了凤翼原的奇特之美。古有通灵之地出圣人之说,因此这里被誉为风水宝地。原上有两座著名的古墓,一座位于亢家寨村,墓主人是隋代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杨素,他既是功高盖主的英雄,也是阴险奸诈的小人,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一座位于管南村,墓主人是唐代镇潼军将领李元谅,曾驻守潼关十多年,治军有方,战功卓著,后任陇右节度使,去世后迁葬凤翼原,长眠于潼关大地。他们的墓碑立在原上已经千年之久,千年一梦,物是人非。而凤翼原头依然是观赏自然人文景观的绝佳之地,千年不变,万年不变。
站在原头的岳渎阁上俯瞰,黄河如同天上之水,由北向南滚滚而来,接纳了渭水、洛水之后,滔滔东去,奔向遥远的大海。三河交汇,风光迷人。
沿河的秦东镇,诗意盎然,美丽动人,日新月异,活力四射。岳渎阁的南面,巍巍秦岭,山势陡峭,峰峦逶迤,蜿蜒起伏,仰天而立,挺拔俊秀,如同一道天然屏障。西岳华山与黄河近在咫尺,岳渎相望,气象万千,为天下之奇景。岳渎公园的横空出世,成为各方游客纷至沓来之地,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位于潼关县城北的岳渎公园
与岳渎公园毗邻的潼关软籽石榴基地正在蓬勃发展,并在全县推广种植,其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有望将潼关打造成中国软籽石榴第一县。凤翼原与潼关“文旅兴县”战略的契合顺应时代的呼唤,自然天成,共生共美,在山水之间,铺展开一幅美丽如画的发展蓝图。
牛头原
潼关南原最东边的原是牛头原。这里西临远望沟,东临玉涧河(俗称双桥河),是潼关南原最大的一道原。原的南面有条沟叫铁沟,沟南边是代字营镇。牛头原中间有个村子叫南头,以前是南头乡的所在地。撤乡并镇后,牛头原属代字营镇管辖。原头的东西方向形似牛角,整体看起来像一个头牛正在低头饮着黄河水。考古研究推测,黄帝时期,关东的蚩尤族曾在此设公牛关。公牛关的关墙是沿着原边用树干、枣刺制作的木栅栏,当时发生的战争多是使用弓箭、木棒、石头以至贴身肉搏的原始战争,故所设关防因生产力低下,虽简单粗糙但也能对付进攻。牛头原是汉潼关的战争前沿,可在原畔阻击敌军攀爬上原,到达潼关城门进行攻城。
发生在牛头原的战争,以隋末杨玄感兵败潼关最为著名。杨玄感是凤翼原墓主人杨素的儿子,在隋末反叛朝廷,由洛阳起兵向长安进发。兵至潼关牛头原脚下,前有潼关守军阻击,后有隋军追击。他没有退路,只能发起进攻,结果在牛头原全军覆没。他带着几个人逃入秦岭,最后自杀身亡。最有意思的是,当时从长安出发增援潼关的隋军,在路过凤翼原的杨素墓时,捣毁了杨素墓,并将杨素的殖骨挖出来,焚骨扬灰。这是古人对仇人最大的侮辱。抗战时期,潼关守军也在牛头原也设置了炮兵阵地,向黄河北岸的日军发动炮击,阻止日军从牛头原下的黄河渡河。
牛头原中间有个村子叫东马村,相传西汉时期,这里是朝廷的养马场。汉武帝发动的匈奴战役,长达40多年,需要大量的马匹。当时的潼关可能人口稀少,从牛头原到秦岭脚下,堪称优良的牧马场。早在周代,潼关就有出产良马的传说。《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说的就是造父在潼关得良马献给周穆王的故事。
以前的牛头原,虽然土地宽广,但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如今,黄河水早已引到的牛头原上,成为潼关主要的农业生产区。村民种植的黄花菜,在原面上连片生长,当黄花盛开的时候,金光灿烂,分外妖娆。
潼关南原,虽然被天然分割成几部分,但都是潼关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的形态大小有所不同,其蕴藏的自然人文故事也不同,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在任何一道原上,都能带给人对大地的敬畏和无限美好的遐想。自然永恒,天地长存。潼关的原风尘仆仆地从远古走来,携带着历史的荣光与梦想,阔步走向未来。
编辑/游铭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4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