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元
2000年3月的一天,我在榆林高专附中的办公室里见到了佳县白云观道长张明贵先生。榆林市政府从2006年起,在白云观每年举办一次道教论坛,吸引全国各地的宗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参加,把白云观的道教文化推崇到了极致。2008年以后,我曾三次上白云山拜会张道长,与他一起参加中国·榆林关公论坛,与他一起谈经论道,说起白云观的历史,张道长常常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总兵的战功
鲜为人知的是,白云观的选址与修建,与一位姓张的总兵有关,他就是张臣。张臣(?—1609)榆林人,生于嘉靖初年,卒于万历三十七年以后,大约活了80多岁。万历五年(1577)任宁夏总兵,万历十一年(1583)接替杨四畏任蓟镇总兵,后又出任宁夏、陕西、甘肃总兵。亲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镇守蓟镇、宁夏、陕西、甘肃四镇。其子张承胤,万历三十一年任延绥、辽东总兵。其孙张应昌、张全昌、张德昌分别为山西、宣府、保定总兵。
从吃粮当兵起,张臣就因矫捷精悍,当了队长,管十个人的小旗,即小班长。打仗喜欢打头阵、打硬仗。曾在榆林东路黄甫川(今府谷县境内)、宣府镇膳房堡(今河北境内)、秦皇岛棒槌崖等地杀敌立功,由百户、千户、守备、游击,升任蓟镇西协副总兵。万历五年春天,张臣调任宁夏总兵官。隆庆五年被明朝封为顺义王的俺答,想取道贺兰山袭击瓦剌(西部蒙古)所部,称霸蒙古。虽然属于蒙古人内部争斗,但张臣不答应,俺答十分恼火,出言不逊。张臣并不理会,命令部下乘夜挖开汉唐二渠水道,又陈兵赤水口,俺答只好从山后撤走。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为三部:西为瓦剌部,东为兀良哈部,中为鞑靼部,鞑靼部为成吉思汗后裔,自称正统蒙古,因此老想占上风。万历十八年(1590)春,鞑靼火落赤部进犯临洮、河州,固原总兵刘承嗣打了败仗。张臣又被调到甘肃任总兵。原本住在河套地区的鞑靼卜失兔部,要去帮助火落赤。卜失兔的母亲哭着劝他别去做背叛明朝的事情,可卜失兔不听,带着妻子儿女及所部人马西出河套,在永昌宋家庄城墙上打洞进入关内,张臣率部在水泉三道沟迎战,亲手格杀数人,并夺得卜失兔的军旗。卜失兔及其同党炒胡儿都中箭负伤逃走,张臣也负了轻伤。
是役,明军斩杀敌军100多人,活捉卜失兔爱女及马牛羊10800多头。据《明史》记载,卜失兔仰天大恸曰:“伤哉我女!悔不用母言以至此也!”从此不敢再回河套,与宰僧部躲藏在西海一带。后来,宰僧部向明廷谢罪,他的母亲和顺义王也出面替他说情,张臣也来个顺水推舟,下令放还了他的爱女,让他率部回到河套地区。张臣因功晋级右都督,为正一品武官。
此时,鞑靼各部酋长多桀骜不驯,兵部尚书郑洛经略陕西四镇边务,极力主张以“款贡”方式安抚他们。而张臣则认为,应该把作好军事斗争准备放在首位,恩威并重才是。他上书万历皇帝,提出自己对处理边务的《八难五要》,大致意思是:“边薄兵寡,饷拙寇骄,诸部顺逆难明。宜复兵额,严勾卒,足粮饷,分敌势,明赏罚。”
因在作战中多次负伤,张臣请求皇上批准他卸甲归田。而万历皇帝早已不理朝政多年,张臣的奏折几乎到不了他的手里。两年后,张臣终于得到恩准,回到老家榆林休养。
修建白云观,万历皇帝亲赐匾额
张臣信奉道教,坚持每日修炼气功,练习书法,留下了许多墨宝,榆林城的大人娃娃没有不知道张总兵的。那时候修路架桥、修学建庙被公认为最大的善事,张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事情还得从万历三十二年说起。四月的一天,年逾古稀的张臣正在家里修炼气功,忽然接到巡抚郑如壁、总兵李如樟的帖子,请他到镇台衙门议事。镇台衙门的地址大约在今榆林市一中院内。李如樟是明朝显赫一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四儿子,他因与大哥李如松、五弟李如梅一起参加了万历二十年的平宁夏兵变,而升任广西总兵,后调任榆林总兵。张臣赶到镇台衙门时,正遇李如樟他们盘问一名刚从佳州押回来的“妖道”。
原来张臣也是一个信奉道教的主儿,李如樟请他来就是要他帮忙会审的。张臣在一旁察言观色,觉得此人颇有些来历,便向李总兵等人提出,要带这位妖人回家细审。到家后张臣与这位道人彻夜长谈,很快弄清了他的来历。原来他的名字叫李玉风,从山西云游到了佳县白云山,采草药给人治病。当地百姓对这位道士十分尊敬,李道士经常给群众讲神仙显灵的事儿,也并非“妖言惑众”。三天后,张臣与李玉风一起回到镇台衙门。事情的结果是,由白云山主牛登第献地,李玉风与张臣择址,地方官吏及各色人等共同捐资,修建白云道观,并一致推举张臣董其事。
牛登第的爷爷牛秉忠也是一位出名的总兵,万历初镇守宁夏长达十年之久。开始是张臣的副将,即副总兵,万历十一年张臣调走以后任宁夏总兵。万历二十年宁夏发生兵变以后,已经退休住在宁夏(即今天银川市古城)城里的牛秉忠积极参加了平息叛乱的战役,历时九个多月,终于攻破宁夏城。时年七十岁的老将军牛秉忠率先登上城头,平叛大军随后跟进,占领全城。牛秉忠受到朝廷的特别褒奖,他的子孙也跟着沾光。牛登第起初以岁贡生员,任河北任丘县知县,万历二十年以后,世袭百户之职,为正六品武职,在佳州白云山取得了封地,晚年回佳州定居。
万历皇帝曾亲提“白云胜境”匾额
经过四年的奋斗,白云道观于万历三十六年建成。张臣给皇帝写了一个很长的奏折,详细介绍了建观的全过程。万历皇帝钦赐“白云胜境”匾额,并且授予开山道人李玉凤“玉风真人”称号,真人所到之处,享受朝廷命官的待遇,凡过往驿站都要免费安排食宿,提供诸如牲口、车船之类的交通工具。十年以后,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又给白云观下了一道圣旨,赠送《道藏》一部共4726卷。
白云观三圣祠
白云观建成后,玉风真人又外出云游,不知去向。据说,有人曾在神木二郎山上见过李玉风,有人曾在榆林城南20里的三岔川(即今三岔湾乡)卧云山见过李玉风;而张臣则病死榆林家中。张臣死后,孝子们根据张总兵生前的遗愿,把他埋在三岔川,朝廷赐他“荣禄大夫”光荣称号。荣禄大夫是明朝武官的虚衔,相当于正一品,从一品是光禄大夫。
张臣的子孙后代在卧云山修建了家庙,以告慰张臣的在天之灵。而那位白云山主牛登第兼任白云观首任道长。牛登第辞世以后,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之下,他们在白云山最高处修了一座三圣祠,以表达对李玉风、张臣和牛登第的感激之情。三位圣贤的坐像并排而立,中间的塑像是玉风真人李玉风,神态端庄栩栩如生;左边的塑像是总兵张臣,鹤发童颜正襟危坐;右边的塑像是牛登第,衣冠楚楚超凡脱俗。
三圣祠里的三尊塑像一直保留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文革”初期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毁坏。申飞雪先生1997年编纂出版的《白云山诸神》、刘亚连女士2015年编著的《白云山神话传说》也收录了这三个人的事迹。
编辑/游铭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