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往事笔记
王 蓬
一
提到政协心里就有种温暖,有种发自心底的好感。这绝不仅仅因为我曾任汉中市政协首届常委,以及省八届政协委员。1996年汉中由原来的行政公署改为汉中市。汉中市政协应运而生,于1996年6月正式成立。我因1993年6月当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1995年8月汉中地委组织部下达文件,提名我为汉中市文联主席人选。所以作为文艺界代表被推荐为汉中市政协首届政协委员并当选常委。那届政协委员有茶叶专家蔡如桂、画家许自彬、农民诗人蒿文杰、文史专家周忠庆等人,大家互相熟悉,所以气氛合谐,轻松愉快。后来政协组织的几次活动也印象深刻。
汉中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县都急于脱贫。当时汉中旅游业刚刚兴起,多处景点有待规划开发,各种旅行社才开始组建,如何使汉中的众多的景区科学开发?旅游业健康发展?汉中市政协组织多位政协委员到汉台、略阳、留坝、洋县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区现场视察,比如略阳灵崖寺、江神庙,洋县华阳古镇、黄金峡,留坝张良庙、闸口石,汉台哑姑山、天台山等旅游景点,政协委员们凭籍各自专长,提出多条既尊重文史、保护文物,又积极发展旅游的提案,有力促进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
从我个人来讲,时任市文联主席,繁荣全市文艺是工作职能。政协汇聚的多是为社会各个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士,采访他们的事迹,宏扬他们的精神很有必要。我曾采写过多位政协委员。这些作品散见各类报刊,结集出版为《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西安出版社2012年12月。获全国25届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进入农家书屋。印数:28000册)为扩大政协委员影响起到一定作用。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对保护石门古迹的工程师张佐周的采写。当时我正参与市上拍摄历史文化电视片《栈道》,在翻阅蜀道的资料中,无意中见到抗战前夕,修西汉公路时,一位叫张佐周的工程师保护石门古迹的往事。于是,本能地感觉到这是一件极有文化内涵的事情,应该下功夫去发掘,写成一篇可以公诸于世并能引发人们提高保护文物意识的作品。为此,我邮购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40卷本的《文史资料选辑》以及1985年创刊、至1995年的所有《抗日战争研究》,翻阅了省市交通志书,寻访到仍然活在人世的多位知情者,这项工作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年之久。才正式去上海采访张老。
第一次与张老见面便带上了传奇色彩。
原本已经约好时间,不想赶到上海张老家时,却被告知,张老于前一天生病住华东医院了。我即刻赶往华东医院,去了高干住院楼,电梯行至七楼,有人上下,电梯门闪开的瞬间,我突然见到楼梯间有护士搀扶着位老人,尽管我从未见过张老,但那一刻我仿佛有心灵感应,认定这就是张老。于是,快步下电梯向前询问,果然。
之后,采访时,在最初的几个问题问答之后,我们仿佛已经成为有多年友情的忘年交朋友。比如,张老回忆担任留坝至汉中段工程测量设计队长开始並不是他,而是一位姓什么的……一下想不起来。
“是不是张昌华?美国留学生,学工程設計的。”
“对对,就是张昌华,他后来不干了,我才接手,还配了个副手叫刘承先。”
“刘承先解放后当了中央交通部副部长。”
下来事情就好办了,任何问题,任何对话,不需要解释,只要说完,对方便都心领神会,甚至互相提醒和补充60年前发生的事件与相关人物,相当顺利地完成了采访。几个月后,当我拿出五万余字的中篇传记《功在千秋——记一位保护国宝的公路专家》,征求张老意见时,张老仅仅有简短回信:很真实,把我想到和没想到的都写出来了,末尾,又添了一句:文笔很好。
这篇作品先后被北京《人物》《中国交通》、湖南长沙《人民公路报》、甘肃《丝绸之路》和《汉中日报》《衮雪》连载、转载,陕西省作协开了专题研讨会,一致肯定了这部作品。上海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陶喻之评介说:“文章叙及张老生平事迹,旁及金石、交通、抗战近现代史轶事,资料翔实,内涵宏富,关键有卓识,无论于史家、研究者或广大读者,均有裨益。”
在我接触到这件素材之初,就心存疑惑,石门石刻不仅从宋代始就为欧阳修、苏东坡、杨守敬、孙中山、于右任……这些历代大师大家所推崇,中国首版《辞海》二字又集自《石门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当年修筑西汉公路的背景却是: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曾有西安作陪都之设想,促使最高当局对陕西交通关注,拟定修筑西(安)兰(州)、西(安)汉(中)两条公路。如是,由中央直接拨款,从全国数省抽调工程技术人员,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西汉公路是作为国家军备命脉考虑,其时也并无文物保护法规,那么张佐周们却偏偏架桥改道,完整保护了石门古迹,还巧凿连环三洞,又恢复一段栈道,建一仿古亭阁,为褒谷平添壮景,其间有无争执、矛盾,或者说曲折?
当年,在上海张老寓所,我特地提出这个问题:“当时,你们几位对架桥改道、保护石门有无争议?”“没有争论!”张老回答得十分干脆:“当时,我们一见到石门,就感到了不起,老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干出这么伟大的工程,再是那些石刻,《石门颂》、《石门铭》都是我小时习帖就知道。所以,我向赵老、孙老汇报后,他们到现场去看,一致认为石门是老祖先留下的国宝,保护是理所应该的事情。”
恰是没有争论,体现出一种眼光、胸襟与文化;体现了一种达到一定境界与文明程度的修养。这就不能不让人关注赵祖康、孙发端、张佐周们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们几乎都出生于清末民初,几千年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轰然倒下。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在从小的私塾教育中传给了他们。比如主持修建西汉公路的赵祖康、孙发瑞、张佐周都曾先后留学美国,这就使得他们一方面承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掌握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的思想与精神也由此在他们身上生根。真正的构成了与时俱进的一种现代文明,这就恰为他们在保护石门石刻时那种没有争论、一致同意的人文情怀做出一种最好的诠释。
三
乙酉年春,张老因病仙逝,终年96岁,唯一遗愿是希望安息在西汉路边。后经张老儿子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张鳌及上海博物馆陶喻之先生联系,获得汉中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相关单位及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响应,仅四十余日便大功告成。碑刻及陵地选在褒谷景区当年张老所开新石门故地,依山临水、开阔向阳,有仿古栈道通达,有张老故友赵祖康摩崖题刻“虎视梁州”相伴,高山流水,足可安慰亡灵,寄托情怀。
揭碑之日,张佐周先生家人及上海人大、政协及记者从沪赶来,仪式隆重,座谈热烈。张老子孙在张老当年施工故地,目睹精致朴素的陵地,巍峨庄重碑刻,连连拍照感激万分。汉中党政领导各界人士亦云集褒谷,多日阴雨的秦岭云散雾开,太阳迸出云层,褒谷顿时明丽,一束朗朗的阳光投下,把那精致朴素的陵地、庄重大方的碑刻勾勒得格外醒目。但愿这金石刻就的文字能铭记那段不该遗忘的往事,能承继不该阙失的文明。同时,张老还有一批当年拍摄的汉中与古褒谷的历史图片赠送汉中市博物馆,举办影展,开会座谈,纪念往事,启迪后人,也是一种对文明的承继,真正功在千秋。
2019年,张佐周夫人以百岁高龄去世,遵其遗嘱,家属也把骨灰送来褒谷口与张老合葬,不仅添处景点,也永远留下一段保护石门石刻的故事。而且,张老夫妇的墓地由上海市政协与陕西省政协联诀申报已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为石门景区增添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系汉中市政协一届常委,国家一级作家、汉中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曾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