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遇道:关学后学中的“晨星硕果”

2024-05-31 15:35:36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白遇道(1837-1926),字悟斋,后改五斋,又字心悟。早年号慎旃,引退后号完谷山人,陕西省高陵区董白村人。清同治九年(1870)中举;十三年(187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

文/白金刚

  白遇道(1837-1926),字悟斋,后改五斋,又字心悟。早年号慎旃,引退后号完谷山人,陕西省高陵区董白村人。清同治九年(1870)中举;十三年(1874)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六年(1880),应县令请编修《高陵县续志》,一年后书成。光绪十年(1884),起复回京,仍供职翰林院,后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十五年(1889),应陕西巡抚鹿传霖之约,回陕讲学。二十一年(1895),甘肃提督董福祥进军青海,白氏为董参赞营务,运筹决策。二十四年(1898)以后,屡任甘凉兵备道、代理甘肃按察使兼督陈所参议、陆军一等咨议官等职。

  宣统元年(1909),改任巩秦阶道盐运使,而白氏自知已无所作为,以老病引退还乡,闭门著书,绝口不谈时事。民国十五年(1926)以90岁高龄寿终正寝,葬于高陵县南杏王村。

  白遇道一生著述宏富,有《高陵县续志》《课馆诗赋偶存》《训蒙草》《重订泾野子内篇》《摩兜坚斋汲古集联(六种)》《白悟斋时墨辑》《安贫改过斋杂著》《完谷山房寱语抄存》等。

潜心理学,见诸躬行

  作为关学后学,白遇道不但继承且身体力行着关学的为学精神。如牛兆濂在《高陵白五斋先生九秩寿言》中写到:“先生年逾八十,清麓会祭犹躬身拜跪,终事不怠。及会犟,则以内多愧怍终辞,盖以身教也。”“永不忘本”还体现在白遇道《完谷山房寱语钞存》中,在《祭先考奉政公文》《祭本生先府君奉政公文》《本生显考奉政公行述》《祭先慈裴太夫人文》《祭先慈刘太夫人文》等文中,都可感到一个“孝”字贯穿于字里行间,以朱子家礼在不同时期祭奠父母,不忘长辈懿德永不忘本,白遇道至终老不改初心。

  另外,关学重“气节”的学风在白遇道身上也有着突出体现。宣统三年,清朝灭亡,他自撰墓志,说:“山人少而儒,壮而官,老而民。于是民皆笑之,匪民者讥之,斥之。斥之者曰:‘子顽民矣,愚民矣,否则贼民矣,乱民矣。’则应曰:‘愚顽所不辞也,乱与贼则断不敢也。’于是以民终。卒于宣统三年冬十一月,得年七十有四。”可见白遇道忠君思想以及不事二主气节之坚定。1922年,曹世英驻兵高陵,送“关中文献”匾额于先生,先生说:“贼子居心叵测,欲假我以自重,我非真昏庸者!”其气节为当时世人敬仰。白遇道崇古尊古,在当时已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但直至他去世,仍用生命捍卫一生名节,不愧为关学之“晨星硕果”。

道不可见必显于文,文贵足徵必稽之古

  白遇道晚年任甘凉兵备道,建节河西,不忘治学之习惯,“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殆所谓仕不废学欤!”牛兆濂早年就读关中书院,是白遇道得意门生,对白遇道的了解更加详细深刻,他说:“先生年逾八旬……五鼓即起,校阅群书达旦,至今不衰。”高陵文化馆至今保存有白遇道墨迹多种,有楷书、行书、草书,多为他手抄的美文、奏折、志序等。翻阅手稿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写在纸条上再粘贴到一起,集中保存,可见白遇道在治学上认真严谨,厉行节约,惜纸如金。这也是他能成为“经济文章,著称关陇,当世无不知者”的重要原因。

  自光绪三十年(1904)到民国六年(1917)年,这十四年间,白遇道仿杨升庵先生之《谢华启秀》和董蕴卿先生之《俪白妃黄》的体例,掇拾经、史、子、集四部粹言,集成《摩兜坚斋汲古集联》六种。甘州知府刘清苑在该书序言中写到:“是自有骈俪楹贴以来,为古籍别开生面,示文坛特标赤帜。”可见,《汲古集联》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他的学生,甘肃候补知县杨懋源在文中也写到:“先生此书取材于古,徵用於今,合百家之散,为一家之骈,其奇偶合合不翅,天假以鸣以彰对待之理者,且使人知天下之理日新,而载道之文终不变,一人之创见有限,而千古之会心独多。”白遇道十四年集联,把关学“见诸躬行”上升到更高层次,解决了关学空疏的流弊,教育后人不能荒经蔑古,这也是白遇道集联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志向。《集联》六种成为关学的发展和延续,在这一历史时期起到垂范作用。

修志存史,文以光闾

  白遇道考中进士后,经散馆授予编修庶吉士。而后几年,他在翰林院参修国史,“探索典坟,穷年矻矻,手不释卷。”在京翰林院供职七年,白遇道翻阅了大量典籍,结识了不少名人贤达,开阔了眼界。因他有参修国史的经历,使他对史志的体例、资料采集选用、篇目权衡等非常熟稔,这也为他以后总纂《高陵县续志》和总办《甘肃全省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遇道回乡后,时程维雍主持县政。程深感高陵一百五十余年“人文物产之兴衰无考”,特聘白遇道续修高陵县志。他仿范晔《后汉书》之例,结合吕柟、樊景颜两种旧志,取长补短,勘误补遗,至光绪七年(1881)七月,用了十一个月完成了《高陵县续志》书稿。

  《高陵县续志》八卷,十目十二篇,体例完备,征引资料宏富,“文简而赅,事信而有徵,推衍增益,而不踰其范”。直至今日,方志学者、文史专家都认为此书在陕西地方志中当属上乘,对陕西地方志的撰修起到了示范作用。

  白遇道在关学、楹联学、方志学领域成就卓越,和他受到关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少而儒到壮而官,再到老而民,治学为官表里如一,用一生时光潜心理学,见诸躬行。白遇道生活的时代,内患外忧,社会动荡,只有新政才有出路。但这一时期的白遇道尊古崇古,对外来新生事物不易接受,但随社会发展,他慢慢认清了历史发展潮流,认同中国必须“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在建设“黄河第一桥”工程中,他由先期反对到后来支持,又同比利时人商谈,购置了挖矿、钻洞、炼铜、淘金、炼金等设备,成立甘肃官金铜厂,为国分忧,为民谋福。宣统三年(1911),白遇道时年74岁,自知已无所作为,退隐还乡,不谈时事。“白髮角巾,飘然远引,徜徉於华山、渭水间,隐居读书,乐且无极。其编辑之富,必更有日新不已者,顾余犹簿书,鞅掌促局,若辕下驹,视公如天半朱霞、云中白鹤,不禁为之神往也。”(甘肃布政使陈灿《集联序》)退隐后的白遇道,儿女全亡,“续妻、小妻亦无不亡。”后保养族孙传心为亡儿立后,在古稀之年又续弦,八十高龄仅得一女,其晚年凄凉可见一斑,只有“拥书万卷,南面百城,日与古人相晤”,时以慰“老而民”之时光。可以说白遇道的一生,经济功在甘凉,文章称著陕甘。

  编辑/山水木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1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