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峪口造纸厂的前世今生

2025-02-27 11:21:59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黄河像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游落在黄土高原之上。一幅组合完美的千里江山图,绵延生动,徐徐地展现在我们的视野...

文/王建霞

佳县远景

  黄河像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游落在黄土高原之上。一幅组合完美的千里江山图,绵延生动,徐徐地展现在我们的视野。

  河岸黄土山上到处生长有枣树,红红的枣儿高高地挂在落尽叶子的枝桠上,像一盏盏红灯笼,令苍凉的黄土山有了生气,使黄河有了韵味。这里是华夏民族开始的地方,多少人为她的壮丽而感慨,多少人为她的秀美而倾倒……此行,“黄土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沿着黄河,走进陕北佳县,参观黄河秘境原生态古村落。

  在峪口,我们被一块刻有“峪口造纸厂”的大石碑所吸引。一排长长的石砌窑洞,墙体粉白,户户相通。初一看,以为是艺术造型特写,了解后明白,是为了方便造纸工作。

  在峪口,如果看到墙体粉白,就知道此户人家一定从事手工造纸行业。

  峪口村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10公里乌龙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最出名的是手工造纸行业。相传,北魏时期,有姓魏和姓孙两个逃难的纸匠来到此地,发现这块风水宝地可帮他们谋生度日,于是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从此,峪口有了造纸业。又一说,河南灾民流落到佳县峪口村,指导当地居民打造石碾子,建纸池,开始生产麻纸。

  峪口有丰沛的水源,有畅通的水陆码头、货物中转站,代代村民便把生活寄托在了造纸手工技艺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这里仍然有七八家正在经营中的纯手工造纸厂。他们沿用传统造纸方法,用纤维含量较高的麻的茎皮和马兰草作原料,生产的马兰麻纸耐度高,韧性强,深受人们喜爱,远销境内外。因为纸质过硬,收入还很不错。

  明代的时候,峪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军寨。人口增多,促进了这里商业贸易的发展。明末清初,商业贸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黄河河运活跃起来,峪口成了黄河重要的码头和商贸繁华集镇之一,手工作坊、商号林立,常年商贾云集,手工造纸业生意兴隆。

  峪口称造纸为“操纸”。操的本义是“拿”和“握”,有“握在手中操纵”的含义,也有“操心、操劳”的意思,说明手工造纸是非常辛苦的行业。

  造纸匠自己种麻,也会过黄河购买针头线脑等日用百货,然后返回将货物或肩挑人背,或赶上毛驴驮,到周边走村串户,以物易物,即用日用百货换取自己需要的麻、马兰草或烂麻绳。他们把换到的原材料用水浸泡,再用大锅蒸透,然后用专门制作的大碾子碾碎成纸浆。一天只能碾一碾子,相当费时费工。碾成纸浆后,再用河水漂洗,直至漂洗干净、发白,然后再放进碓臼里处理,经过碓臼处理的纸浆又光又白,才能操作。最后将处理好的纸浆用拇指粗的柳棍搅拌均匀,之后就可以用竹帘子进行打捞出纸了。

  打捞出纸是一个技术活,技术越好,打捞的纸薄厚越匀称,质量越好。所以,打捞出纸得由师傅亲自操作。师傅捞纸时双膝跪在纸浆池边,双手紧握专门打捞出纸的竹帘,伸进纸浆池捞纸。身边放一个热水盆,每打捞完一次,就赶紧把湿透的双手放在热水盆里焐一焐,缓解被寒冰刺痛的双手。冬天滴水成冰,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腱鞘炎等风湿性关节病。纸捞出后,由徒弟们接过,趁湿贴在用白灰粉白的墙体上晾晒。这样纸张既干得快,又白,等纸张晾干,一张张白纸揭下来就成功了。

  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在解放区经济封锁的艰难岁月里,峪口造纸商曾不断悄悄地向延安、三边、神府、绥德、米脂等地运纸,保证了边区办公、印证、税票、课本和宣传品用纸的需求,尤其是“西北币”的制作。

  1941年3月18日陕甘宁边区投放市场的“西北币”就是用峪口生产的麻纸制做的。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军民用的识字课本、票证和制币也是用的峪口生产的麻纸。

  1947年,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佳县,10月18日,视察了峪口村孙吉祥的手工造纸作业,汪东兴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参观过程。1953年,峪口首次组织起3个联营生产小组,苗世海、刘建胜、苗世华为组长,有纸池80个、纸浆碾子80盘、工人90多人。

  1955年成立了峪口造纸厂,1975年国家拨款进行了扩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排窑洞。扩建后,造纸厂购置了卫生纸机、锅炉、柴油机等机械设备,一改过去的手工造纸,开始了机械化生产,产品由过去的麻纸改为生产土纸和机制卫生纸,职工由建厂时的32人增至1985年的125人,产品畅销佳县及周边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峪口造纸厂连年亏损。1995年停产,工人们自谋出路,一部分做起了老本行,开始手工造纸。

  2017年,废弃的造纸厂场房被利用了起来,打造成了窑洞展览馆,展出传统手工造纸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不费周折地查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延安、陕北榆林的所有红色革命文献。

  窑洞展览馆周围的几幢新式建筑是大型文创艺术馆。艺术家用本土材料生产、创造国际级艺术作品、文创产品,打造成了国际艺术小镇。峪口通过这些特色文化旅游,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在峪口,古老的手工艺传统文化与近代的红色文化,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历久弥香,如一缕缕暖风,寄托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怀,唤醒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

  编辑/游铭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3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