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

2025-03-27 10:57:47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文/孟宪春  在故乡关中,我不记得,“肉夹馍”是一道大众美食,肉与馍的结合,夹出舌尖上的美味。  麦黄悠香,美食之源。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出“南稻北麦&r...

文/孟宪春

  在故乡关中,我不记得,“肉夹馍”是一道大众美食,肉与馍的结合,夹出舌尖上的美味。

  麦黄悠香,美食之源。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出“南稻北麦”的农业分布,因此造成了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离不开面食的现象。在八百里秦川,一方水土养一方小吃,几代陕西父老养一方肉夹馍名吃,历经千年发展的传统美食——馍比脸大的肉夹馍,嚼起来是不尽的瓷实和浑厚,是纵横八百里秦川的风吹麦动,是追溯古秦人脚步穿透三千年的宽广厚重。

  肉夹馍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它的传统手工技艺的演进过程,见证了陕西乃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变迁,也反映了关中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是西安对外展示自己城市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一种方式,成为陕西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肉夹馍的起源

  《周礼·天官·膳夫》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二十瓮。”其中的“珍用八物”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渍”就是腊汁肉。腊汁肉在战国时称“寒肉”。“寒”是“韩”谬音,指韩国。当时韩国位于现在秦晋豫交界地带,所制腊汁肉闻名遐迩。秦军中有一位名叫白起的将军,他是一位军事天才,曾经率领秦军攻灭韩国、赵国等国家。秦灭韩后,“韩肉”制法传入陕西。白起在修建长城时负责监督和保护民工和士兵。他发现,在长城沿线,野猪很多,而且肉质肥美。于是他就命令士兵捕猎野猪,并用盐水和各种香料腌制成腊肉。这样既可以保存肉类,又可以增加风味。

  但是白起发现,腊肉虽然好吃,但是吃起来很费劲,因为野猪肉很硬很粗糙。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腊肉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大锅里,加入老汤(即用过多次的汤汁)和各种调料,用文火慢慢炖煮。这样做可以让肉更加入味,也可以让肉更加软烂。

  白起还发现,在长城附近有一种特殊的小麦品种,叫作白吉麦。这种小麦颗粒细小,但是做出来的面饼很有嚼劲。于是他就让士兵用白吉麦做成面饼,然后把炖好的肉夹在面饼中,就成了一种新的食物。这种食物既方便携带,又可以补充营养,还很美味。白起就把它称为肉夹馍,因为他觉得肉是这种食物的灵魂,应该突出它的特点。

  白起的发明很快就在秦军中流传开来,大家都很喜欢吃肉夹馍。后来,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但是肉夹馍却一直流传下来,并且传到了长安(今西安),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小吃。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创新,肉夹馍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口味,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和制作工艺都没有改变。

  肉夹馍蕴含着陕西人民的智慧,展现出了陕西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肉夹馍在历史的传承中,可以按地区分成两大类,西安和潼关。

  西安的肉夹馍全称为白吉馍夹腊汁肉,馍自然是大名鼎鼎的白吉馍。据目前西安的百年老店樊记肉夹馍称,白吉馍的制作手法与当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一路小跑来到西安逃难有关。某夜,慈禧的厨子离开行宫出门刨食,循着香味来到了一个樊姓的肉夹馍店旁边,看着店主老樊为人老实,就传授了一套北派打饼的技法,这就是“白吉馍”的来源。

  潼关肉夹馍和安史之乱有关。安禄山的叛军攻打潼关时,唐朝守将高仙芝、哥舒翰没能守住大唐最后的门户潼关,在城破之前,一位厨师听说安禄山的叛军吃饭速度快,厨师改变了白吉馍的配方,并将馍反复揉打,一方面让馍的外观焦黄,条纹清晰,而内部却因混有油脂和空气变的发胀,从而减少面粉用量。毕竟在战时,士兵的馒头都是按“个”算的。在打饼的过程中反复的揉打,使得饼在烤制成熟后饼皮表面有了几分酥脆刺,吃饭快的人往往会被烤焦的面饼皮扎到嘴巴,这就让安禄山的兵吃不饱,打仗时没有力气。

肉和馍的绝妙组合

  作家贾平凹在《舌尖上的西北》中写道:“食腊汁肉单可吃,下酒佐饭亦可,然真正欲领略其风味,最好配刚出炉的热白吉馍。”关中产面,关中人也善于食面,白吉馍是用上好面粉揉制后做成饼形,置铁铛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炉膛侧立,上下隔着铁铛板的炭火烘烤,稍顷翻面,双面松脆微黄即可。外脆里嫩是难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馍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处。制好的白吉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内心软绵。可单独食用,配腊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腊汁肉夹馍,是西安驰名的风味食品。肉夹馍腊汁肉、白吉馍合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回味无穷,为老陕钟爱。

  做腊汁肉要选用猪上等硬肋肉,加盐、姜、桂皮、丁香、蔻仁、大香等20多种调料煮成,陈汤煨制,较少加水。现在西安最有名的腊汁肉当属樊记腊汁肉,历史已近百年,选肉考究,调料齐全,火候独到,故色泽红润,酥软香醇。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的美誉。

  制作肉夹馍时,打馍人先用刀和漏勺从煮肉的锅里,切好带有肥瘦的肉。叮叮当当地切好肉后,香味就能飘出好几里远。肉切好后,打馍人迅速从烤炉里拿一个烤得焦黄的馍馍出来,放到肉墩子上,用切面刀在圆坨坨馍中间切开。手指压着烙好的馍馍,刀迅速地从馍的侧面用力一划拉,馍就切好了。把切好的肉放到馍上,然后再把馍盖上。

  千百年来,肉夹馍一直秉承其饼“酥脆”、肉“香而不腻”的特色,让人百食不厌,食过难忘,想起垂涎不已,成为关中乃至全国的名小吃。

  吃肉夹馍,可以从选择腊汁肉肥瘦中看出人不同的性格,选择有肥有瘦,西安话“肥瘦”的是普通人,为人平实,做事中庸;选择“纯肥”的人情感丰富,喜好幻想,易于激动;选择“纯瘦”的人脚踏实地,做人沉稳,目标明确;选择肉里还要添勺肉汤的人精于算计,适合理财,谈判工作。

  从语言表达上看,明明是“馍夹肉”,偏要说“肉夹馍”,肉味之美竟也战胜了汉语严谨的语言规范而千年传承,再一次证明了“民以食为天”和肉夹馍“以肉传史”的神奇魅力。

肉夹馍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民族记忆

  陕西肉夹馍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风味留存在现代社会中,构成了三秦人民的文化记忆,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年,肉夹馍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国宝级地理名片。作为一道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美食,肉夹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代表了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它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和活力,也让更多的人想要来到西安,探索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品尝肉夹馍这道美食,领略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风情。此外,肉夹馍的美味也为其他地区所认可和追捧,实现了跨地域传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肉夹馍已经成为了陕西旅游的一大亮点之一。许多游客来到陕西时,都一定不会错过品尝正宗的肉夹馍。

  陕西肉夹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民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有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各种形式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提高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肉夹馍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人们对健康和口味的日益追求,肉夹馍的制作过程也应不断改进,引入新的配料和烹饪手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这样,陕西肉夹馍终究会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世界,在与不同餐饮文化的交流中获得第二次生机,让肉夹馍在当代继续闪耀光彩,让人们一起品味这道美味传承的佳肴,感受肉夹馍背后的故事和味道的魅力。

  编辑/齐悦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4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