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下午,由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主办,秦学书院、各界导报社、陕西省政协文史馆承办的“三秦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在陕西省政协文史馆举行。讲堂主题为《张载及其关学思想》,由眉县横渠书院副院长赵军良主讲,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晓钟主持。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增战、副会长解莉芬以及各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高校学者、机关干部、文化界人士及青年学生五十余人参加了活动。

赵军良长期致力于关学文化的研究与普及,主编出版《张载与横渠书院》《北宋大儒张载》《关学宗师张横渠》《眉县文化艺术史略》等著作,策划大型少儿系列漫画《画说张载》,以生动形式传播张载思想。本次讲堂,他从张载的生平入手,系统梳理其思想体系、社会理想与修身之道,带领听众全面认识“横渠之学”的思想脉络与现实价值:
立心以明道:揭示中华思想的精神根基
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具纲领性的文化宣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从个体修养到天下担当的升华。赵军良认为,这四句不仅是理学的纲要,更是一种贯通古今的精神信仰。
张载身处北宋社会转型时期,在理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以“理”为体、“气”为用,强调“学以致道”“心物一体”。张载思想的核心,是将“理”的追求与“生民”的关怀结合起来,把哲学智慧融入社会现实。
立命以行道:让思想回应时代的温度
讲座期间,赵军良援引《正蒙》《横渠语录》等原典,讲述张载如何以行动践行理学信念。张载在眉县任职期间,亲自调解土地兼并、救济贫弱,践行“为生民立命”的思想。
张载强调“民胞物与”,主张以仁爱和理性实现社会公平,这种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共同富裕理念有着深刻共鸣。“理学从不是空洞的哲学,而是贴近民生的行动智慧。”赵军良说,“它让我们看到思想可以解决现实,文化也能改变生活。”
继学以传道:让文化自觉成为精神力量
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一次重要的文化自觉。孟子之后儒学虽存,但系统创新乏力,张载以关中为基地,融会儒释道之长,创立“关学”体系。他的思想重“敬”“诚”“躬行”,强调“以理化气、知行并进”,为理学体系奠基。
关学不是地方学问,而是一种“立德、立言、立行”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士人“修己安人”的理想品格。今天重温关学,应在传承中创新,在研究中融通,让传统智慧服务当代社会。
开太平以弘道:从张载思想看当代价值
赵军良就“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与当下社会发展的联系谈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张载所追求的“太平”,不仅是政治秩序的安定,更是人心的安顿、道义的共识。
张载思想中蕴含的公共理性与道德担当,对于推动当代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横渠之学不是古人的回声,而是未来的方向。”赵军良说,“一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与文化的滋养。”
思想对话现实:让古典智慧照进当代生活
在互动环节,听众围绕“理学与现代教育”“张载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关学的国际传播”等问题踊跃提问。赵军良结合研究经历,提出“通俗化表达、生活化传播、制度化引领”的关学推广思路,并分享了《画说张载》的创作初衷:“让孩子在漫画中理解‘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这本身就是‘继绝学’。”
文化的力量:从传统智慧到现实启示
大家认为,本场讲堂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温度,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它不仅帮助人们理解张载思想的哲学高度,也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
主持人刘晓钟在总结中表示:“张载思想强调‘知行合一’与‘经世致用’,我们今天学习他,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人物,更是为了在各自岗位上把文化的精神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结语:让“横渠之学”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横渠四句”穿越千年,依然照亮当下。张载以关学精神确立了中国思想的道义高度,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从自省到担当的精神路径。

“三秦文化大讲堂”第十一讲,让学术走出书斋,让思想深入社会,既回望文化之根,也启迪未来之路。它让人们看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思想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