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增战: 川陕苏区的红色记忆

2024-06-14 12:53:02  来源:三秦文化微信公众号  


[摘要]今年端午节期间,我与朋友一起驱车到四川巴中市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瞻仰了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担架队旧址,了解川陕苏区的革命斗争历史。...

川陕苏区的红色记忆

——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的感受

文/姚增战

 

  ​今年端午节期间,我与朋友一起驱车到四川巴中市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瞻仰了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担架队旧址,了解川陕苏区的革命斗争历史。面对在青山翠柏环绕的山坡地下长眠的两万多名红军烈士,我们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川陕苏区是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在从1932年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川陕苏区范围扩大到东至重庆城口、四川万源市,西至嘉陵江,北至陕西镇巴、宁强县和南至四川达县、渠县等广大地区,红军队伍由1.4万人迅速发展到8万多人。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迅速发展十分恐惧,联合四川地方军阀势力,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多次进行疯狂围剿。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的指挥下,进行了有力的反“围剿”斗争,先后取得了反“三路围攻”和仪陇与南部、营山与渠县、宣汉与达县三次战役和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在川北地区进行了上百场惨烈的战斗,红军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建立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在这里安放了两万五千多名革命先烈忠骨,其中无名红军战士就有一万七千多名,成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建立和发展,使红四方面军有了可以依靠的立足之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给予我们以许多启示。

  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从川陕苏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红军刚刚进入川陕交界地区,就提出打倒土豪劣绅,“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等革命口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川巴中地区120万总人口中,就有12万人参加了红军,其中将近5万人浴血疆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川陕苏区的战斗中,红军队伍与当地农民赤卫队的密切结合,有效打击了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同时,苏区各地出现踊跃参加红军的热潮,使红军队伍迅速扩大,战斗力大大增强。​

  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根本保证。在川陕苏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展了二十多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覆盖500万人口和4.2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大面积的土地革命和多渠道的商贸活动,建立了系列法律制度,形成系统的金融、财政和税收秩序,为发展苏区经济,壮大革命力量,战胜强大敌人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川陕苏区精神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在川陕苏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敢打敢拼,不怕牺牲、吃苦耐劳、联系群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运动战的军事思想和收紧阵地为主的防御策略,成为革命文化的宝贵财富,丰富了中国革命军事理论,为后来的革命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川陕革命根据地留存下来的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伟大的苏区精神,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