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丰
黄河母亲河是自西向东流淌着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而处于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则是由北向南的一段,是更加真实地体现“九曲回肠”黄河自然景观的所在,因此也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依附于黄河沿岸的乡村都是十分古老的自然村落,必然有着几倍于我们眼见的人类文化积淀。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得用特殊的目光和特别的手段来对待这一区域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得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的古老村落和文化血脉得以延续;也使得在其脆弱的文化和自然生态中时隐时现的、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能得到挖掘和显现,并能有序整理和有效传播;使得沿黄一线就其无可替代的特色风貌和特定精神气质而成为有别于世界各地的更具魅力的生活和旅行目的地。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一个先决概念,就是在振兴乡村、建设乡村过程中,不仅要实施对沿黄一带古老乡村现实环境、老旧建筑的加固,合理改造、重新规划和建设,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形态、精神特质进行真正专业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一系列高标准的、能够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和艺术语言的转换,这部分才是更加重要并且有一定难度的乡村建设。
黄河3D地形模拟图
以下就陕西黄河晋陕峡谷艺术乡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分七点加以说明:
一、在具体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黄河的全域大局上确定战略思路,要从世界各地的各大水系上寻求参照;再具体到整个晋陕大峡谷的全段形态之于每一个村落的天然关系,因为人类在黄河边历经千年的生存史就是人与河不断改善和相处的历史。从看得见的物质乡村到看不见的精神乡村都天然地融合于一处,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景,而必然是一幕枝叶相连的生命形态。
二、我们要弄清楚河水的形态,同时要弄清楚村落的位置,河水并无相同的形势,村落也有不同的讲究。每一个村子所在的位置再加上与河水、与天象所对应的关系才是村落的符图。而每个村子所具有的符图正是我们要进行乡村建设的切入点,然后我们就会找到村落的起承转合,找到窑洞的符号朝向,找到道路的起伏,读懂树木的枯荣,家园的兴衰,从而顺势而为,而不是生硬介入、粗暴改造,甚至成为黄河文化的破坏者。
三、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最忌进行人云亦云、东拉西扯的模仿,最忌做成表面看起来华丽的“行活”,尤其是黄河沿线的村落,即便是上中下游亦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文形态,包括自然材质的利用、民情风俗的追求,就连山上山下的建筑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泥土、石头、树木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方法。所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仍然不失为一种选择,重要的是仍然使用这种材料与现代材料之间所进行的思想融合与艺术处理,可能每一种方式都应当是一次创作,而不是随意和突发奇想的拼凑。
四、乡村不仅有令人难忘的乡愁,也有诗意的栖居。因此我们不能改变它与天地、与河水多年以来厮守天年的秩序,但这并不等于在我们获得更好条件时就不能放大或显现它神奇和浪漫的一面。事实上乡村从来都是枕着它自由自在、无限深远和宽阔的梦想境遇的。阳光、雨雾、流水声、林木、花草以及河水带来的玉石等都属于黄河边的村落;古老的传说、神奇的故事以及各色民俗活动、指向上天的用具、尊为神圣的器皿等亦属于黄河边的村落。这一切都可以是不断生发和创造的文化艺术素材。
高西沟村“乡村非遗馆”中对农耕生活的还原
五、要针对黄河一带自然村落所具有的地方特色,制定一套可实施的乡建方案。比如如何在保持窑洞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升通风、采光、取暖、洗浴、上厕所等现代生活的基本设施;如何更好地利用原始的天然材料,比如泥土、石头、木头、砖头的塑造、雕刻、与现代材料的混搭等方法。要针对黄河岸边古老信仰遗存,精心梳理出他们代代相传的吉祥图案,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符号,包括使用禁忌、观念色彩等内在因素,再将这类事物经过专业设计和材料手段的转换,使其彰显一地一风、一村一品的鲜明特色。
六、原有的村落建筑格局大部分只是围绕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建的,而另一部分的精神追寻都会点到为止,止步于象征意义。这时候我们应该经过研究,将其原有的美好梦境做出来,营造出与乡村身体形影不离的村落灵魂。比如用灯光和立体装置等手法展现其符号形态,展现其观念色彩;比如扩展其歌声里的花园、感情中的房屋、梦乡里的道路等。
黄河上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与口口相传的神话
七、为了更好地珍藏历史,提升地域文化的特殊价值,增加就业岗位,留得住游客,应该根据黄河与村落的天然关系,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和形态,建立不同规模的村史馆、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馆和黄河人文博物馆。大起大落的晋陕大峡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发的比较晚,在大拆大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以幸存,因此也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这是十分重要和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学、艺术学、美学和社会学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纯正的样式。因此黄河边的乡村振兴也是中华民族有迹可循的文化振兴,必须将此间的乡建提升到“一带一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中来,也是对原本就十分脆弱、十分模糊的黄河文化来一次活态的大规模抢救,至此能够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把黄河晋陕大峡谷建设成为提升民族自信和自豪感的文化和旅游走廊。
编辑/游铭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