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元
北宋名臣种世衡,河南洛阳人。他虽不像其叔父种放那样飘逸豪爽,也不如其子孙种谔、种师道等辈勇猛刚强,但其名字却与“青涧城”联系在一起,永垂青史。他既是青涧城的修造者,又是青涧城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里讲述的就是他在修建青涧城前后的几个故事。
种世衡画像
智筑青城
种世衡生于宋太祖(赵匡胤)雍熙二年(985),自幼喜欢读书,深受其叔父种放的青睐。大约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6前后),时任工部侍郎的种放举荐他做了将作监的主簿,专门负责宫室、城郭、桥梁和车船的修造事宜,从此开始了他为朝廷建功立业的生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种世衡受命出任鄜州(今陕西富县)判官,当时西北战事吃紧,经过实地考察,他上书朝廷,建议在延安东北二百里的故宽州城(唐贞观年间修建)废墟上兴建一座城池,以防御西夏的侵扰,即所谓“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田”。朝廷很快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负责修城事宜。宽州旧城依山傍水,秀延河边青石垒垒,有多年筑城经验的种世衡确定划出旧城临水的一半,就地取材,构筑新城。在他的带领下,数千将士一起动手,一部分人就地取土,夯实内墙;一部分人沿着秀延河两岸凿取青石,逐层垒砌外墙。大伙铲的铲,背的背,抬的抬,驮的驮,挪的挪,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城堡就修好了。朝廷得知后,以其城地处山涧,又用青石筑成,赐名“青涧城”,任命种世衡以内殿崇班(低级武官)的身份掌管青涧城的事务。从此,这座城成了北宋王朝抗击西夏的战略要地。
清涧地图
智凿石井
青涧城建成后,人口渐增。由于城内无井,军民吃水都要出城去挑秀延河水,很不方便。遇上战事就更麻烦了。此时的种世衡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他急百姓之急,经过勘察,确定在城中心大十字街西南侧打一口井,以解其危。他请来一些工匠开始挖掘,大约挖了十五丈深时,遇到了“干石”,匠人们都说这个地方打不出水井了。冯梦龙先生在他的《智囊全集》里记述此事时,不知为何省略了“干”字。正是这个“干”字才显示出种公的聪明才智。《诗经》中就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诗句,这里的“干”是“河边”“水边”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干涉”就保留了此意,它并不是“乾”的简化字。“干石”就是河边的石头,即“岸石”。种世衡见此石与秀延河岸的青石相似,断定其下必有水。于是他让工匠们继续凿石头,每凿碎石一筐出井,就赏给铜钱一枚。匠人们干劲倍增,接连凿开几层青石之后,“泉果沛然”。这口石井直到四百年以后的明朝末年才废为枯井,虽有水,但碱气太大,不能饮用。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一位姓吴的知县在这口井旁修了一个亭子,绥德知州张某为亭内石碑手书“种公井”三字以示纪念。此井遗址至今犹存。有道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继种公井之后,明正德年间,青涧知县赵輅又在南门内打了一口井,以补种公井水之不足,后人称这口井为“宏济井”,有“普济众生”之含义。
智练兵民
从宋到明,历代王朝都曾实行“兵户制”,即把当兵作为一种职业固定下来,父亲当兵,儿孙有继承权。为了维持这些兵户的生计,朝廷专门划拨土地给他们耕种,谓之“营田”“屯田”,类似于今天的军垦。青涧城建成后,种世衡实行“以劳养武”的策略,发动数百兵户沿秀延河两岸开垦营田二千顷,在城北山上储备了大量粮草,后人称之为草场山。同时在城南四十里兴建营田镇,从外地招募商人来此由官府贷款给他们做买卖,使青涧地方逐渐富裕起来。为了防御西夏人的侵扰,他在青涧城南门外往东50步的地方开辟了一个演武场,鼓励兵民学习骑射。他请来匠人用银子铸造成钱型箭靶,用绳子系在远处,谁射中箭靶,银钱就归谁。起先射中的人不多,他就让人把银钱做大一些;后来射中的人多了,他就让人把银钱做小一点,但分量不减。他还规定徭役的轻重,以射箭中靶的次数来决定,中靶次数多的徭役就轻,中靶次数少的徭役就重。于是,城内外兵民纷纷习射,就连僧道妇人也来参与,大有全民皆兵之势。每遇战事,他就在演武场点兵点将,使西夏人不敢轻举妄动。
影视中的西夏军
智擒敌酋
历史上有许多偶然的巧合,种世衡出生的公元985年,正是羌族拓跋部首领李继迁武装反宋,在葭芦川击杀夏州都检使曹光实的年代。从此,北宋王朝的西北边疆战事不断。到了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拓跋部第三代首领李元昊终于建立了西夏国,与宋王朝分庭抗礼。种世衡驻守青涧城期间,曾使用“反间计”使羌族拓跋部与野利部互相残杀,诛灭了野利部首领刚浪唆、刚浪理兄弟;使用“美人计”招抚了羌族首领慕恩,迫使李元昊孤立无援,不得不对宋称臣。公元1642年之后,宋与西夏和平共处了20多年。在此期间,种世衡十分重视通过互通贸易互赠礼品等,与羌族各部落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对那些极力制造矛盾的部落,则采用孤立、离间,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使之不攻自破。有羌族明珠部首领经常率众进犯青涧,种世衡暗中派人潜入该部落驻地,打探到他们的首领有击鼓的嗜好,于是找来工匠精心制作了一面腰鼓,鼓背用银质战马镶嵌,光彩耀人。然后,暗中派军士化装成商贩到临近明珠部落的集市上去出售。待鼓出手后,又密派精干的将士数百人,分成若干小队,潜伏在明珠部落人经常出没的地方。这些将士都牢记种世衡口授的密令:“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来!”一天,明珠部落首领果然背着那面银鼓,带着贴身护卫出来招摇过市,被众将士生擒。
宋仁宗庆历中(1044),经户部郎中、延安知州范仲淹推举,年届花甲的种世衡升任环州(今甘肃环县)知州兼环庆路钤辖。第二年,受范仲淹之命,种世衡与环庆路兵马都监蒋偕一起,在镇戎县南四十里的地方,修筑细腰葫芦城(又名平夏城),细腰城修成后,种世衡的生命也结束了。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一座座宫墙城堡之中,但终未能见到北宋王朝收复北方失地的壮举。这一壮举是由他的儿孙种谔、种师道之辈完成的。
种世衡死后,环州和青涧的百姓纷纷画像祭祀这位父母官。至于青涧为何变成了“清涧”,笔者以为是传抄者的笔误所致。同在《宋史》中,有的地方写作“青涧”,有的地方写作“清涧”,估计,传抄者认为只有“清”能修饰“涧”,于是信手写成了“清涧”,这样一来,秀延河就成了“清涧河”,青涧城随之变成了“清涧城”。
编辑/笑非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