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海
颜真卿为官清正廉洁有政声,早期仕途中曾4次被任命为御史。748年(天宝七年),他被任命为河西陇左军试覆屯交兵使(覆屯:唐代御史台派监察御史出使到边远地区审查屯田收入),奉命巡察河西(属今甘肃、陕西交界地带)。临行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写了《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一诗赠他。颜真卿在这次巡察公差出行中,曾到过盐州五原(唐代盐州,治地五原县,属今陕西省定边县城西南20千米的沙场子村)。
颜真卿
“五原”这一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全国不同地方多有重复雷同,所指不一。但唐代的五原,即指关内道盐州五原郡,在中国历史上却只此一个。盐州与灵州相邻,常被并称灵、盐二州的盐州,辖区包括今宁夏盐池县和陕西定边县部分地区,治所在五原县(今陕西省定边南部)。追溯历史,盐州始置于554年(西魏三年),因境内有花马池等盐池而得名。唐代一度改名五原郡,肃宗乾元元年改名盐州,建中年间曾被吐蕃侵占,贞元时又为唐所有。宋咸平朝以后入西夏,仍名盐州。元朝时期被废止,其地并入环州。明正统八年(1443年)在今宁夏盐池县城置花马池营,成化年间再筑花马池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清雍正时,废卫所改称州县,宁夏后卫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朔方道(亦称宁夏道)。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2年(1913年)将花马池分州改置为盐池县。盐州之所以又称五原,不仅因其治所在五原县(城),还由于境内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和横槽原,合称五原。盐州城就修建在五原原(塬)上。这表明,颜真卿实实在在到过今陕北地区。
定边鼓楼(始建于明代)
据史书记载,当时盐州五原县有冤狱,久久不能查清判决。颜真卿到了五原以后,马上进行案情调查。他查清,问题症结在于一方当事人是地方一霸,又有保护伞的遮蔽,案情明摆着却无人敢判决。颜真卿的同僚劝他说:“五原地处边远,是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政令往往在这里执行不畅。加之这地方民风剽悍,地方土豪称霸一方,向来没人敢捅这个马蜂窝,你一个外地人,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好。”颜真卿听后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的法律即使在这西北蛮荒之地也不应该废止。何况我身负朝廷重托,怎能因避一己之祸而徇私枉法呢!”决心已下,他当即张贴告示,号召官民举报当事人的罪证。人们看到颜真卿要动真格“打老虎”,纷纷鼓起勇气伸冤。在充分举证的基础上,颜真卿将案件上报朝廷,当事人终于被绳之以法,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冤案昭雪之日,正是初夏季节,五原一带久旱无雨,这天却突然普降大雨。五原县人欢呼雀跃,都称这雨为“御史雨”。
稍后,颜真卿又被派任河东(指河东镇,今黄河以东,山西和河北北部一带)、朔方(指朔方镇)试覆屯交兵使,到过朔方(当指朔方县,治地属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
朔方这一古地名,各代所指略有不同,在唐代,其一指朔方县,唐初改岩绿县为朔方县,治地属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后为夏州治所;另一指朔方镇,开元九年(721年)置朔方节度使,治灵州(今宁夏银川市灵武市西南),领单于大都护府,夏、盐、绥、银、丰、胜六州,定远、丰安二军,以及三受降城。开元十年,增领鲁、丽、契三州。开元二十二年,兼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增泾、原、宁、庆、陇、鄜、坊、丹、延、会、宥、麟十二州,并以匡、长二州隶庆州,安乐、长乐二州隶原州。天宝元年,增领邠州。乾元元年,分镇北大都护府,麟、胜二州,置振武节度使。是年,废关内节度使,罢领单于大都护,以泾、原、宁、庆、坊、鄜、延隶邠宁节度使。可见,唐代朔方镇辖地(驻防地)非常广大,包括今陕西关中以北及甘肃东部、宁夏东部大部分地区,但核心区是今陕北及毗邻宁夏、甘肃交界地区。
当时,朔方有户姓郑的人家,弟兄三人均担任官职,其中郑延祚还担任朔方县令。但他们的母亲去世后 29 年,三兄弟谁也不肯操办安葬事宜,而是将母亲临时停棺于寺院的墙垣地上。颜真卿得知情况后,认为这三人品德有亏,不堪为官,便立刻向朝廷劾奏郑氏兄弟不孝。此弹劾之举令“天下耸动”,都谴责这种不孝的行为。皇帝下诏书命令免去郑氏三兄弟的官职,终身不许再入仕为官。
编辑/简亦初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1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