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王子今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讲人简介
王子今 ,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现任西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发表其他学术文章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
讲座引言
东周至秦代,是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创新最突出的时代,也是生产力跃进与技术发明丰收的时代。其中秦人的贡献非常突出,应该系统研究与科学评价。秦人在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动力革命、铁器推广、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时空理念、农学、医学、地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科学探索,全面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这是秦崛起进而强盛,终得实现统一的重要优胜条件。然而秦“功用”追求的极端性也导致了不利于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2025年3月11日下午15:00至17:00,由陕西省方志馆与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秦人精神”大讲堂第五场在陕西省方志馆一号楼学术报告厅(四层)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王子今担任主讲人,主题为《秦人实用追求与技术革命》。王教授从技术视角切入,系统剖析了秦人如何在农业、水利、交通、军事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以此为核心竞争力推动秦国崛起,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讲座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启示,吸引了各界人士参与。
秦人早期偏居西陲,却凭借对实用技术的极致追求,逐步积累起超越六国的综合实力。其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四大产业领域,分别是畜牧业、林业、盐业与农业。 教授特别提到战国策士赵豹对秦国的精准预判。公元前3世纪,秦赵长平大战之前,赵豹警告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在“牛田”与铁器革命方面,他指出徐中舒考证,牛耕普及使秦可抽调更多壮丁参战,铁器推广提升农业效率,形成“耕战一体”优势。而在“水通粮”与物流网络这个问题上,秦借渭水、黄河构建“汎舟之役”粮运体系,巴蜀“方船积粟”直抵楚地,后勤能力碾压六国。总之赵豹从生产力角度预判秦胜,打破了传统“合纵连横”的权谋叙事,凸显技术优势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秦统一被王教授概括为“实用主义的胜利”,秦人精神“举实事,去无用”,不尚空谈。从技术角度言秦人在水利工程、交通车马、机械发明、动力革新、铁器生产以及“物勒其名”的管理等六个方面遥遥领先于关东六国。在军事技术,特别是军事方面秦人进行了弩机革命、防御工程及道路修建的技术突破,蒙恬“堑山堙谷”筑长城、修直道,展现秦人工程组织力,军事防御与后勤体系双升级。当然其极端化倾向亦埋下文化隐患,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讲解。首先,是秦“功用至上”的政策选择,有着包容实用之学:秦始皇“焚书”独存农、医、兵书,墨家城守技术、法家行政管理均被吸纳,形成高效国家机器。并且,秦能够压制理论思辨:儒生因封禅议“难施用”遭贬斥,孔鲋叹“秦非吾友”,折射秦对非实用学问的排斥(《资治通鉴》)。 第二,是秦的技术奇迹与文化困境,在这一问题上,王教授还提到了李约瑟悖论,针对秦的情况就是法家推动的“极权效率”虽成就统一,却因忽视“教化仁爱之本。”
王教授援引李学勤、徐中舒等学者观点,指出传统“制度先进论”的局限性,试图让大家重新认识秦社会,通过列举了睡虎地秦简的内容,揭示奴隶制残余,表明秦制未必优于六国,技术优势才是其崛起关键。并结合马克思的启示,大胆进行设想,认为秦军队与生产互动推动技术扩散,秦军工体系(如弩机标准化)实为早期“工业化”雏形。
秦人以技术革命撬动历史进程的实践,对当代有三重启示。第一,创新与开放的平衡:秦吸纳六国人才、墨家技术,但排斥多元思想,警示创新需兼容理论探索。第二,效率与人文的共生:郑国渠、长城等技术奇迹的背后是民力透支,提醒发展须重视可持续性。第三,技术自信与文化自觉:秦人将“中国”之名远播西域(《汉书·西域传》),其技术外溢塑造丝路文明,彰显务实精神的世界意义。
现场听众就相关问题与王教授展开讨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学界对秦史的理解,更为技术驱动型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