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与华清宫梨园

2025-04-25 14:41:45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梨园乐舞艺术的兴盛与唐玄宗有密切的关系...

文/马小江

  在琳琅满目的唐代文化宝库中,梨园乐舞艺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梨园乐舞艺术的兴盛与唐玄宗有密切的关系。他在执政期间,不仅促成了著名的“开元盛世”,而且完善了音乐机构,创建了梨园,增设了外教坊,划分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对唐代乐舞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梨园遗址博物馆

  唐代共有四个梨园:一个在长安禁苑中,称为“皇帝梨园”;一个在长安太常寺,称作“太常梨园别教院”;一个在洛阳太常寺,称作“梨园新院”;还有一个在华清宫中,称作“随驾梨园”。其中华清宫梨园知名度很高,这里集乐舞创作、研习、排练、表演于一体,是当时乐舞艺人向往之地。每当唐玄宗驾幸华清宫,梨园弟子均随驾而行。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华清宫“随驾梨园”异常兴盛。

  唐玄宗和杨贵妃曾长期在此创作音乐、排练舞蹈,演绎了许多经典的乐舞华章。“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正是白居易对华清宫梨园的真实写照。

  唐之盛时,“皇帝梨园”“太常梨园别教院”“梨园新院”和“随驾梨园”,争奇斗艳,各显神通。时至今日,“皇帝梨园”“太常梨园别教院”和“梨园新院”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华清宫的“随驾梨园”遗址犹存。华清宫梨园遗址,是目前中国唯一发掘出土的唐梨园遗址。

  人们可以在唐华清宫梨园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了解唐代梨园的相关知识,感受大唐乐舞艺术的魅力,认识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

  唐玄宗是梨园的创建者,也是大唐梨园的主角。他在当皇帝之前,就对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中,父亲唐睿宗喜奏琵琶,长兄成器以善笛出名,弟弟隆范也善弹琵琶。受家庭的熏陶,玄宗从小就喜爱乐舞。他在六岁时,曾为登基称帝的武则天表演《长命女》舞蹈。长大后学会了多种乐器,尤其擅长羯鼓,表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在当皇帝的四十多年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乐舞的爱好。特别是在得到杨贵妃后,他将发展大唐乐舞作为自己追求的梦想。

  唐玄宗是位音乐造诣很高的帝王。他精通多种乐器,打羯鼓、吹笛子、弹琴、指挥无所不能,还创作了大量的传世名曲。史书记载说他“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在位期间设置梨园和教坊,大力发展歌舞事业。后世把他尊称为“梨园皇帝”或“梨园鼻祖”。

  梨园是唐玄宗时代诞生的乐舞机构。公元714年仲春,唐玄宗挑选宫廷乐舞家300人,在皇家禁苑中的梨园亲自授课,并将他们称为“皇家梨园弟子”。梨园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第—座皇家乐舞学校。后来,人们将曲艺界称作“梨园”,将从事乐舞戏曲表演的青年才俊称作“梨园新秀”,将世代以曲艺为业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

  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推动下,唐代梨园持续发展,盛况空前。《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随着宫廷乐舞队伍的壮大,乐舞名家辈出,灿若群星。表演形式也有了变化,从“十部乐”发展到“两部伎”。乐器种类繁多,吹奏乐、弹奏乐、打击乐达三百余种。乐谱名曲,应有尽有。健舞、软舞、踏歌、百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唐代乐舞因来源和表演形式不同,有雅乐、凯乐、燕乐、散乐和夷乐之分。其中燕乐由汉族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组成,内容极为丰富,是梨园乐舞的主体部分。燕乐在唐代前期按来源分为十部乐,到盛唐时期,这些乐舞经过不断优化和改造,全部成为具有盛唐气象的新型乐舞。故唐玄宗在梨园去掉了十部乐之名,按表演形式将它们分为二部使。从十部乐到二部使的转变,是唐代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梨园乐舞发展的结果。

  唐代宫廷诸乐往往伴有舞蹈。燕乐中的十部乐,皆是乐中有舞,舞中有乐。表演性的舞蹈可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软舞柔和优美,抒情性强。据《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载,唐代有名的健舞有十一种,软舞有十三种。属于健舞的舞蹈,以《胡旋》《胡腾》《柘枝》和《剑器》最为著名。软舞类舞蹈,主要有《绿腰》《春莺啭》《回波乐》《乌夜啼》《兰陵王》《涼州》《甘州》等。

  梨园音乐种类繁多。乐器有三百余种,可以分为吹奏乐器、弹奏乐器和击奏乐器三大类别。各种乐器均有乐谱。赵耶利、董庭简、贺若夷、郑霄、杨子儒、王敬遨都是弹琴名家。唐玄宗特善羯鼓。裴洛儿、贺怀智、曹保、曹善才、曹纲皆为琵琶国手。薛琼琼、李青青、常述本、李从周皆以弹筝闻名。唐玄宗、孙处秀、李谟等人都具有很高的吹笛水平。

  《霓裳羽衣舞》是杨贵妃根据《霓裳羽衣曲》编成的。此舞成功地塑造了仙女形象,创造出仙国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故唐人对《霓裳》特别欣赏。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对此舞的表现手法有具体的描述:“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首先由各种不同的乐器参差交错地奏出悠扬动听的散序。接着拍子转慢,进入中序,引出翩翩舞人“繁音急节十二变”,然后突然收住,像鸾凤收翅。唐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相传《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根据他在月宫中的所见所闻创作的。玄宗登月不可相信,但从他经常梦中作曲的创作经历来看,此曲很可能是他梦游月宫所作,后来杨贵妃为此曲编舞,使之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梨园乐舞艺术的形成是与唐朝社会的振兴息息相关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唐太宗李世民横空出世,辅佐李渊建立唐朝,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统一天下,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社会的发展和乐舞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秦王破阵》和《功成庆善》乐舞即形象地展现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

  《秦王破阵》是赞美唐太宗李世民武功的乐舞。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的“柏壁之役”中大获全胜,艺术家根据战争故事创作了《秦王破阵》乐舞。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舞有3变,每变4阵,共12阵,52遍。队形“交错曲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具有浓厚的战争气息和粗悍的气势。

  《功成庆善》是歌颂唐太宗文治的乐舞。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广招贤才,从谏如流,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使唐王朝很快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

  艺术家据此创作了《功成庆善》乐舞。舞者六十四人,皆为儿童,戴进德冠,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据说名相魏征特喜此舞,每次演出,皆全神贯注欣赏。

  当朝者也为梨园子弟创造条件。小汤为华清宫十八汤之一,专供梨园弟子沐浴之用。小汤中的温泉整日流淌不息,沐浴着梨园弟子们的芳华岁月,也见证了中国古代乐舞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唐朝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实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来往频繁,中原与边疆联系紧密,中外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梨园中的许多音乐家和舞蹈家都是通过丝路来到长安的,梨园的乐器也有不少来自域外。在与周边民族和周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梨园的乐舞艺术得以传播,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站在梨园遗址之上,认真观察大唐梨园的文化遗存,仍可以感受到当年梨园繁盛时的荣光。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展示唐代梨园艺术的专业遗址博物馆。这里不仅有大唐王朝的梨园遗址,而且承载着绚丽多姿的唐代乐舞文化。置身于唐华清宫梨园遗址,遥想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盛世王朝,我们为唐玄宗创建梨园的壮举感到钦佩,也为梨园弟子高超的乐舞水平感到骄傲。梨园乐舞文化是唐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传承优化、发扬光大。

  编辑/齐悦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4.04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