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送花灯”的习俗
陕西关中,民风古朴,在春节期间,“送花灯”的习俗极富地方特色,这一古老的风俗,据说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至今已有2000余年了。在关中过年送花灯既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送花灯,谁给谁送,送什么样的灯笼,选什么日子去送,那都是有讲究的。
“送花灯”简称“送灯”,在元宵节前,新出嫁的女儿在婆家过第一个新年时,娘家人“送灯”是必不可少的,也有些地方把这个风俗叫作“追灯”。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送灯谐音“添丁”,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再者,火红的灯笼象征着吉祥、红火、前途光明、阖家团圆,红灯笼上一般都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的金色字样或“八仙过海”等图案, 色彩斑斓,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第一年送灯的形式最重要,因而十分讲究。
“追灯”的娘家人,就是出嫁女子娘家至亲的父亲、哥弟、姐妹等,如果人数太少,父亲还可以带上侄子、侄女,但“追灯”的娘家人中,须有一个男孩子,追灯的隆重规模和灯的质量高低,要视其家境贫富程度而定。
娘家人“追灯”的时日,讲究从正月初五开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正月初六或初八,这两个日子是“六六顺,八八发”的谐音,寓意更好。“追灯”的日子,是娘家过年时和婆家事先约好的。当然了,追灯这天,女儿的婆家人,会早早在村口等候,隆重接待娘家送灯的亲戚。婆家在收到灯笼之日起,就将灯笼高挂在自家头门两端,以示吉祥。
送灯笼的讲究是灯必须是双双对对,头年主灯送一对大红绸子罩面的碌碡灯(宫灯),四面有彩画,寓意吉祥富贵,红红火火。女儿出嫁后,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副灯送一对石榴灯或架子灯,再就是一对莲花灯,叫“引灯”,是引导新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而“莲子”谐音“连子”,有“莲(连)生贵子”之说,所以在给刚出嫁的女儿追灯时,送一对莲花灯,其寓意不言而喻。还有盆盆灯,祝愿女儿家五谷丰登,盆满钵满。这些灯都是成双成对,灯要带蜡烛,点着象征着女儿家气象更新,蓬荜增辉。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加上灯下的红色吊穗子,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火葫芦灯是不可缺少的,除此其他的彩灯都可以送。送灯时,每盏灯还要带十支蜡烛,而且蜡烛要红色的,与灯笼配套的还有相应的“搭头子(即搭配的礼品)”, 包括一捆上等的麻花, 二十个花礼馍,叫“俭馍”,外面贴上红枣为“眼睛”,寓意要生活节俭,再就是带上元宵、时鲜水果、糖果,以及核桃、柿饼等干果。
通常情况下,娘家送的灯至少有四对,当然也有六对八对的,灯送得越多越气派,女儿在婆家也就越有面子。
送的一对大宫灯娘家人要用鲜活带根的活竹子挑起来,一路由娘家挑到婆家去。当然,选这挑灯的竹子也是有讲究的,要又粗又长,竹面光滑,青竹寓意节节高升,四季长青,也暗示两亲家根根相连,亲情常在,也有“扎根”的意思。婆家人一定会精心栽种好这棵竹子,希望它扎根成活并孕育发展兴旺。也有用甘蔗挑灯的,寓意日子甜甜蜜蜜。当走到出嫁的女儿的村口时,要把灯里的蜡烛点着,必须让蜡烛燃着才能进村。
在关中,等到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每年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主要是舅父给外甥或外甥女送灯送,叫“送孩儿灯”,显示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歇后语。当舅舅的在每年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笼是少不了的礼物。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如是一个小孩,必须送一只红灯笼、外搭一只引灯(或玩具灯);有两个外甥送3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无论如何不能送四只或六只灯,否则就犯了“四六不成材”的忌讳。花灯造型多样,有四角的、八角的、圆形的,有鱼灯、荷花灯,有内壁上画着人物花草的彩灯;种类繁多,有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舅舅给每个外甥、外甥女送的灯笼外形要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一般是送小火葫芦灯、中灯、星星灯,图一个平安富贵的意思。一般每个灯笼要加带10根蜡烛、10根麻花。
每年的正月初五一过,天麻麻黑的时候,关中的乡间就会出现“灯笼会”场景,家家户户的孩子们就会挑着舅舅送的花灯从家里跑出来,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孩子们成群结队,穿梭在村里的街巷中,还有人领头,集体唱着流传下来的朗朗上口的儿童歌谣:“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灯笼、灯笼亮了,他妈上了炕了;灯笼、灯笼灭了,他妈坐了月了”(把女人生娃叫“上炕”,也叫“坐月子”)。“打灯笼玩儿,抱小孩儿,金鱼拐子大花篮儿……”“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天真可爱,好不热闹,在年的夜色里,那移动的点点灯火,好像一种新的希望,点亮在浩瀚的关中大地,平添一种别样的风景,节日气氛非常浓厚。童年的情趣,在灯笼会中定格。孩子们尽情地玩灯、比灯、赛灯,以灯碰灯、把灯打碎、烧掉等等,这样才开心。因为民间有忌讳,每年都不能打旧灯笼,12年间舅舅送灯也不能间断。
外甥十二岁时,送灯的仪式格外隆重,因为这一年以后,舅舅就不会来送灯了,所以十二岁这一年送的灯,又叫作“完灯”“满灯”或“全灯”。除了火葫芦灯以外,还要再送一对老虎或双鱼形状的大花糕,若是男孩则寓意虎虎生威,是女孩则寓意像鱼儿一样活泼可爱。有些地方特别讲究,还要为孩子举办隆重的完灯礼,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了。“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祝,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给长子完灯,再加之人们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淡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里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庆典开始不分男女大小,只要孩子到了完灯年龄,都要给孩子摆酒席完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而今,陕西关中的“送灯”习俗依然延续传承。不过,灯笼的品种在不断更新,现在舅舅给外甥、外甥女送的灯笼也升级了,流行装电池的电子灯笼,大都是色彩鲜丽的塑料外形,装小电灯泡,不用点蜡烛了。有的生肖造型的灯笼,由于能发出动作、音乐声响,深受孩子们喜爱。
凭借“送花灯”的形式来相互沟通亲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亲戚之间的交流活动,成了密切彼此关系的纽带,同时也是人们祈福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既有买灯、送灯的需求,自然而然就有了灯笼市场,灯笼编织技艺也就应运而生,2007年5月,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山水木
原载于《三秦文化研究》2023.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