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吉灵
陈平道自今陕西略阳县东接官亭镇南进丑草堂沟(又名臭草堂村),过飞仙岭,翻越分水岭入导岭河(又名大林河),经庙坝至大安驿(唐代称金牛驿),接金牛道,全长40多公里。因导岭河古称陈平水,因水而名。
故道与金牛道捷径
陈平道古为行军通道,自唐代开通为驿道,修复于宋代,为北下南上公务及商旅之道,曾经繁忙无比。
唐代前,故道舍水路东出略阳县城,自接官亭、大桃驿,越煎茶岭至硖口驿、茶店(沮县)出沮水道,自西县驿(铜钱坝)、青羊驿达金牛驿(今宁强大安镇)接金牛道入蜀,宋代改为捷径,自接官亭入陈平水至大安驿为官道。《永乐大典》载:“飞仙岭,有阁道百余间,横之半空,即入蜀大路也。此路旧由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移改于是岭。”
故道改走陈平道后,较走沮水经西县(今勉县铜钱坝)省三驿四铺100余公里。自略阳县接官亭经陈平道至大安驿之间,宋元时代仅有方骞驿与大安驿两驿和急递快铺麻柳铺、肖公铺、庙坝铺、黄土铺四铺;而越煎茶岭出沮水道要经过五驿八铺,即大桃驿、峡口驿、沮水驿、西县驿、青羊驿和茅坝塘铺、煎茶铺、沮水铺、土关铺、沮口铺、新铺、金堆铺等八铺,全路程约150多公里。
因此,陈平道要比走煎茶岭出沮水道近100公里,是联通故道与金牛道的天然捷径。
诗文繁华之道
自唐宋开通陈平道后,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唐宋间北上长安、汴京谋取功名富贵的得意之士,或长安、汴京出使西南与被贬的失意官宦及谋生商贾们,舍远求近纷至沓来,多经由此道,与秦岭东端武关道一样繁忙,可谓“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由此留下了100多首唐宋诗词歌赋。
陈平道上最著名的有飞仙岭、分水岭,据考证最早描写陈平道的是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636—695),经陈平道入蜀时发出了《早度分水岭》“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的感叹。接着,李白随父入蜀路过这里,为后来写就著名的《蜀道难》打下了腹稿。与此同时,唐朝宰相苏廷(670—727)晚年流放入蜀任益州大督都府长史时,写下《晓发兴州入陈平路》《晓发方骞驿》“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方识向蜀者,偏识子规啼”的低落心情。
而唐明皇避安史之乱经过陈平道入蜀时兵荒马乱,匆匆而过,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著名的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自同谷经兴州入蜀,写出了形象逼真的长诗《飞仙阁》:“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我何随汝曹。”并且在诗尾自注“飞仙阁在兴州东南,徐佐卿化鹤于此,故名,上有阁道百间”。
之后,温庭筠、赵抃、石介、张方平、郑谷、文同与三苏等近百位文化名家也纷至沓来,泼墨赋诗,文气充道。真乃诗文之道也。
修身养性之道
宋代石介(1005-1045)经过陈平道后,有感唐明皇经飞仙岭过陈平道时的匆忙落魄,写下了“御爱数峰非拔秀,当时驻跸欲忘还。飞仙急过无真尝,始信明皇不识山”的嘲笑之语。
2025年2月,笔者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人员再次来到飞仙岭,探访陈平道时,又查看了飞仙岭、飞仙洞和杜甫丑草堂遗址,并见证了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略阳县令申如埙题写的《飞仙岭龙泉古寺碑》。据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专家金生杨考证此碑,印证了略阳县飞仙岭为蜀道上最早飞仙岭。
明代飞仙岭龙泉古寺碑
从接官亭镇进丑草堂沟,要过蔡元桥、飞仙岭、丑草堂、飞仙洞、分水岭才能进入陈平水。蔡元桥是宋代陈平道上蔡姓考生进京应试时,走过飞仙岭,过丑草堂河木桥时发现对面山势如龙,河中一条白玉状石龙穿水而过,有着“人在桥上过,龙在水中游”的景象,深感惊奇,就地许愿,如若进京应试中榜,必将修桥方便南北行人。后来果然考中状元为官,就捐资在白龙过江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状元桥,剩余银两分装在一猪槽、一碓窝里,埋在桥头两端,作为以后修补桥梁之用,民国时期不幸被附近李姓家挖出一猪槽银子,成为了当地发家大户人家。石拱桥20世纪80年代由于宁略公路修通,桥梁废弃,巨大的石条被用作当地建校之用。
如今,只有草丛中一侧基桥还在诉说那段沧桑历史,有幸的是,在附近观音寺中还收藏着一枚建桥遗物《五子登科》铜镜,作为镇寺之宝。而杜甫当年路过飞仙岭,临时自己亲手搭建夜宿用的丑陋草堂,已经毫无踪迹,只能远远在指头岭端看个方位,荒草凄凄,一如当年景况。
编辑/简亦初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