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石渡与富平青石

2025-06-30 11:00:53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睢城古渡,即现在的泾河修石渡,位于咸阳莽塬北脚泾阳县南约5公里处。秦时称望夷宫,因建在白蟒源北岸而得名。...

文/卢树刚

  明代乔奉先有《睢城古渡》一诗:“睢城南下接通津,来自百泉去入秦。马立沙堤人兢渡,鱼翻桃浪水生春。烟波逝处年华老,雨露来时柳色新。一自傅岩应聘后,不知谁是济川人。”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昔日修石古渡的繁忙景象。

  睢城古渡,即现在的泾河修石渡,位于咸阳莽塬北脚泾阳县南约5公里处。秦时称望夷宫,因建在白蟒源北岸而得名。指鹿为马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后来赵高杀秦二世胡亥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斋于望夷宫。”王安石《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现已荡然无存。西汉时称睢城渡(该地因望夷宫西偏北之要道旁,故以“望夷”之意取名“睢城”),“汉武帝刘彻经此渡幸甘泉宫”,相传为汉武帝遇长乳星处。据《泾阳县志·地理志》载:“修石渡即睢城渡,在县城西南十里,路通咸阳。”又云“长平坡在县西南十里,俗称睢城坡”。过去泾河上舟楫摆渡,商贾往来,都须由此渡河。

  唐朝武则天为其母杨氏建陵所用石料就是在修石渡经修凿加工后运输的。武则天(624-705),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她执政期间,鼓励农耕,广纳贤才,使唐王朝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则天为了宣扬她的德威、功绩以及其母的仁慈,在咸阳东北韩家村修筑坟茔,从富平运来大型石料,聚集数千技工雕凿。修石渡即是武则天为其母修顺陵,凿石人、石马等的场地,因石大不能上塬,在此雕刻修凿,故后人称此渡口为“修石渡”。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该陵园分内外二城,内为皇城,为方形,四角夯土墙仍然存在,城内雕塑较小,规格较低。外城为武则天称帝后扩建,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866米,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外城有四门,东西北各有石蹲狮一对,南边为石走狮,雕刻极其精美,完全按照帝王陵规格雕刻,成为唐陵石刻中最精美、最出色者,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较高水平。

  顺陵修成之后,武则天在公元702年又为母亲杨氏立了一块巨碑,即《大周无上孝明皇后碑铭》碑,梁王武三思(武则天之侄)撰文,唐睿宗李旦敕书碑文,共4442字。该碑通高约11.6米,宽约3.2米,比武则天自己的“无字碑”还要大一圈。值得一提的是,该石碑上还篆刻武则天创造的16个字,如曌(照),埊(地),玍(人民)和囝(儿女)等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关中地区发生地震,该“无上”石碑由于体型过高,基座不稳,因此在地震中被震倒摔成了三四节。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渭河发生洪水需要修建堤坝,当地知县下令采集附近陵墓中的多余石料,“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被敲碎后倒入了渭河的滚滚洪水,真应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

  当时建造顺陵为什么要选择使用富平青石呢?富平县志记载:“县北产矿石,诸郡县采者群至,可镌字、琢磨,人号墨玉。”富平县图书馆收藏的《富平地域图》上也刻有“凤凰山产墨玉,又名磬玉,古今用之”。在富平桥山的山岭上至今还可以看到采石遗迹,石渣里经常可以发现制作大型石雕的石坯巨料以及制作大型碑座的毛料。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富平墨玉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很自然的事,武则天为其母建陵刻石也是不容置疑的事。

  历代名碑中,如秦李斯的《峄山刻石》(原碑毁于南北朝时期,现藏于西安碑林的此碑为宋代摹刻)、东汉的《曹全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柳公权的《玄秘塔》,也都是以富平青石刻制。今天西安碑林里的那些艺术珍品,横跨关中的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露天大型石雕群,耀县药王山、黄帝陵等数量繁多的各类石刻,以及散存在关中境内难以用数字具体统计的碑碣、墓志经幢、造像、拴马桩等,究其“出身”,亦多是富平青石所制,这也是富平青石为我们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石刻文化遗产。

  编辑/山水木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