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水木
一
元明以来,随着南曲北歌的文化浸淫和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对女性的禁锢逐渐松解。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明清诗坛与戏曲界中,一批在相对开明仕宦之家文化熏染下的女性作家便逐渐涌现出来。根据学者研究,明清时期有近三十位女性诗词作家和戏曲作家,其中,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女戏曲家王筠,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王筠,清乾隆十四年(1749)生,长安县人,字松坪,号绿窗女史。其父王元常,清乾隆戊辰进士,曾知武邑、永清等县,官至翰林。王筠幼年随父学诗,其父称赞她“幼禀异质,书史过目即解”。王筠十三四岁就以吟诗填词,人称“诗能自成一家,长短句亦工”。王筠少女时即胸怀宏愿,期望以己之才学报效国家,但是她身为女子,无缘科举,常常为之郁愤不平,黯然神伤。她在《菊月二日闻挂榜乐声有感》诗中云:“晓日光迎挂榜新,喧阗箫鼓动街尘。争看此日登龙客,知是谁家跨凤人?应有开帘红粉笑,岂无掩镜翠眉颦?无端惹起闲中恨,独拥寒衾暗怆神。”
王筠不但与科举无缘,而且所嫁之夫家境贫寒,而且英年即逝,王筠茹苦守孤,并且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考中功名。王筠曾对其子王百龄说:“吾于汝家食贫作苦,所望者,为进士女,复为进士母。”其子王百龄在王筠精心教育下,不负所望,于乾隆壬子中举,嘉庆壬戌考中进士,给王筠以极大的慰藉。王百龄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住直隶新城县,调临榆,升延庆知州,晋深州,最后官至直隶州署保定府知府。
二
王筠虽然以戏曲名世,但她的古诗、绝句却各具特色,为时人所赞。王筠诗词的思想内容大多是巾帼英雄壮志未酬的慨叹和惆怅心情。如在《月夜感吟》中,王筠就大声疾呼:“安得杨柳枝,为洗浮云净。丹凤朝阳鸣,青色重辉映。”又如她晚年所做的《感庄太夫人偶成》:“羽毛落落吟秋风,四海谁怜阮籍穷?敢惜樽前流水奏,女中重见汉元龙。”还有《满江红·春日有感》中的“问当年豪气云消烟灭,精卫难填沧海阔,娲皇莫补青天缺。莽乾坤,何处诉伤心,清霄月”。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无法忘情少年壮志的万端愁恨。王筠的诗词著作《槐庆堂集》,后收入《西园瓣香集》。
王筠自幼博览元明杂剧与传奇,其文学观念和思想受王士祯“神韵说”影响很大,十几岁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戏曲才华,二十二岁时即写出《繁花梦》(秦腔剧本)两卷,二十六岁时又写出《全福记》,中年时期又写出《会仙记》(已佚)。王筠的三大剧作,皆为“自抒胸臆”之作,她借梦幻“以舒胸蕴”,表达了其追求男女平等,要求妇女解放的理想,表现了妇女的觉醒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当时戏剧评论界,有人将她的剧作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相提并论,称她为“长安才女”。
乾隆年间《繁华梦》
王筠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撰写《繁华梦》,直到20岁时才得以完成。《繁华梦》写成后,王筠的父亲王元常除了帮助其修改之外,还将《繁华梦》拿给同僚张公看,张公看罢,又转给当时的社会名流毕沅的母亲看,毕沅的母亲张藻看完后,非常欣赏,不但为《繁华梦》赐序和诗,并且为之助资,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得以刊行。
《繁华梦》是一部要求男女平权、反对封建意识和旧世俗观念的作品。《繁华梦》卷首有《鹧鸪天》一阕,表达了王筠的思想感情,其词曰:“闺阁沉没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读书每羡班超志,把酒长吟太白篇。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玉堂金马生无分,好把心情付梦诠。”《繁华梦》一剧主要记叙主人公王梦麟这位自幼才华出众的女子,不满女儿身给她带来的束缚,又常因无法像男子一样读书、交游、赴考而自卑自恨,情绪烦恼,后来菩萨命善财童子让她在梦中变为男子,并高中状元。接着,王梦麟四处游历,先后邂逅了胡梦莲、黄梦兰两位美貌女子,又娶到贤妻谢梦凤,从此享受荣华富贵20年。不料,王梦麟在这场美梦中惊醒了。梦醒之后,她悲伤不已,很是怅惘。幸亏得到神仙麻姑前来点化,指出她的梦境,原本就是因为“平生不忿身为女子,每每自愁自恨,一点痴心,参成世界”,神仙还劝解她“你休得悲啼。恁看世间真荣真贵,亦不过野马浮云,谁保百年长在?况空虚幻境乎”。于是,王梦麟大笑,唱出一曲《清江引》:“无端一觉消春梦,梦里空驰骋。三生情枉痴,一笑今何用?方晓得女和男一样须回省。”至此,她不再停留于追求功名利禄,感叹“女儿身”带来的缺陷,也不再抱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状 ,而是升华到对人世无常、世事瞬变的哲学思考。
《繁华梦》在人物塑造上,有很强的自况性。例如,主人公王梦麟为长安人,数代科甲出身,关西望族。而王筠家族,从其高祖开始就数代为官。其父荣登皇榜,职列郎官,为官半生,两袖清风。其母为江左名家之女,淑德贤明。在《繁华梦》第十九出《双圆》中,谢梦凤戏谑王梦麟,王元常在文后批注道“其口角光景,颇似作者乃堂”。可见剧中主人公王梦麟的家庭背景与王筠的家庭背景吻合。
三
《全福记》以文彦和李云杰两人为主角,讲述了他们与四位女性的爱情故事。文彦和李云杰结伴入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他们在旅途中结识了贾玉翘、柳春媚、薛凤华和沈蕙兰,并分别与她们缔结姻缘。在窦荣夫妇的帮助下,文彦和李云杰北征海寇,南平龙山,成功平定叛乱。这一过程中,他们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由于他们的功绩,文彦和李云杰各自受到封赠。御赐文彦宅第,并御笔亲题“全福堂”额,因此剧名《全福记》
《全福记》虽然以文彥和李云杰为主角,但却表现的是贾玉翘、柳春媚、薛凤华和沈蕙兰四位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剧中的沈蕙兰与贾年伯的女儿贾玉翘情同姐妹。听丫鬟说李家亭子上有个标致少年, 趁着夜色,扮男装前去相访。隔院看到文彦,为其翩翩风度倾倒。两人见面后,沈蕙兰主动问文彦年龄、是否婚配,得知文彦已经聘下贾玉翘之后,十分惋惜,依然痴心不已:“看他春生玉颜,丰神画难, 便使君有妇,我也情甘愿。”在《谈心》一出中,沈蕙兰、文彦和李云杰“兄弟”三人相约谈心,沈蕙兰试探文彦:“似你这年少巍科, 既然是富贵双全,岂可少金钗十二?”文彦不以为意,称姬妾余情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但沈蕙兰认为“怜才择配,自是美谈,纵使重婚, 未为不可”。得知文彦定柳春娟为妾后,沈蕙兰私下接来同住,让柳与文彦见面,取笑文彦。柳春娟出生寒门,才容双美,与母亲摘野菜时见到文彦, 由衷赞叹“好一个风流少年也!”柳春娟听到母亲询问文彦家室后,对母亲说:“孩儿方才闪在竹篱边,听见那人姓名家室,可为全美,失此机会,只怕难寻了。”后来文彦悔婚,把她赠给李云杰, 春娟也坦然面对:“总由来花星错交,又何妨琵琶再调。”薛凤华为龙山寨主,武艺高强,战场上与李云杰交战时,为李云杰的英勇风流而倾倒:“水剪双瞳真无赛,威风凛凛偏丰采,进止风流堪爱。不想到吴越干戈,反惹下相思情债。”《议降》一出中, 薛凤华明确表示:“前在阵上,见那少年将军,人品武艺,可称双绝,但不知他名姓,曾否婚娶,若得托付终身,我愿毕矣。”王筠通过《全福记》表达了对自由爱情和性别平等的渴望,寄寓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剧中人物不仅追求功名,也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繁华梦》和《全福记》,寄寓了王筠建功立业的理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性别平等的渴望。但是,由于封建礼教对女性长期的压制,王筠的追求是不彻底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礼教的影响。她笔下的男性妻妾成群,而女性则要从一而终。可以说,王筠的追求只是幻化为男性,享受男性的权利,不可能有真正的男女平等思想。正如谭正璧所说的:“她们的理想仍不脱男性中心社会的因袭思想,只是以改装男子求功业为起点,而功业成就后,不能不仍旧‘雌伏’, 顺从他的丈夫,助她丈夫娶得三妻四妾,以不妒为最好的妇德。”
编辑/王琪玖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