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饮食文化研究的创新初探

2025-06-30 09:55:03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文/刘晓钟 陕菜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明的活态标本,其历史纵深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

文/刘晓钟

  《三秦文化研究》是三秦文化研究会为全体会员和各界文化艺术工作者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核心宗旨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陕西有着悠久厚重的文明。《国语·晋语》明确记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段史料不仅印证了炎黄二帝的诞生地均位于陕西渭河流域,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西安蓝田有一地名华胥,可能就是人类老祖母华胥氏的所在,这位孕育伏羲、女娲的先祖,也正是炎黄二帝血脉的源头。

  那么何谓华夏呢?华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座位于中国地理几何中心的奇险名山,其“中华山”的别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而“华夏”之“华”正源于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创造性地将“中华”概念注入现代国家建构,提出了“中华民国”,唐代大儒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阐释则赋予其文化内涵:“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是基于华夏民族有了系统的礼仪教化、服饰章彩、审美价值之后的一次重要阐释。这种文化定义在陕西关中地区得到完美诠释——周礼发轫于宝鸡周原,这里出土了众多青铜器,多数为炊饮之具,更有铭文“鼎食文化”,都在印证着周不仅承载着炊饮功能,更构建了完整的礼制体系。从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到秦公簋的祭祀礼仪,三秦大地的饮食器具始终与礼制文明共生共荣,形成了独特的“食礼文化”传统。这种食器和礼仪的结合,是华夏文明对于基本生活的一次质的提升。食礼文化就此形成,一直影响着华夏大地,延续至今。

  陕菜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明的活态标本,其历史纵深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从先秦“八珍”的雏形到唐代“烧尾宴”的鼎盛,从宋代“槐市”食肆的繁华到明清官府菜的精致,三秦饮食文化历经三千余年演变,形成了以面食文化为核心、以陕西官府菜为制高点、以陕南、陕北、关中三大地域为脉络的立体体系。单就面食而言,陕西有数百种传统面食技艺,其中biangbiang面的制作口诀、臊子面的“薄筋光、酸辣香”标准……无不体现着“食不厌精”的工匠精神。而陕菜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考据,更在于构建“从历史脉络到产业振兴”的完整逻辑链——通过解码周秦汉唐的饮食文化与当代陕菜的基因关联,展现每一道陕菜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传承;打造“一城一味”的地域风情特色,为陕菜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文化支撑。

  三秦文化研究会的学术实践印证了文化势能的转化机制。正如黄河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巴彦克拉山上才能一泻千里奔向宽广的大海,文化积淀形成的势能才能让这个社会奔涌向前。这种势能既体现在非遗传承的活化创新上,如华县皮影与现代光影技术的融合;也体现在文旅融合的突破性实践里,如大唐不夜城将全息投影与唐乐舞完美结合;更体现在陕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中,通过建立“陕菜文化基因库”,为预制菜研发提供文化坐标。当“葫芦鸡”的酥香与分子料理技术相遇,当“羊肉泡馍”的民俗记忆转化为美食IP,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文化势能向经济动能的创造性转化。

  近些年,随着陕菜全产业链的崛起,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陕菜不仅在省内遍地花开,也遍及全国各个角落,甚至海外众多国家,以美味不断征服着远方人们的味蕾。《千年陕菜》等纪录片的热播也让陕菜更加光彩夺目。陕菜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正照亮远方,伴随着三秦优秀的文化为远方送去美味和文明。

  愿《三秦文化研究》能够让每一位读者,因沉浸在我们对三秦文化研究的成果中而感到幸福。这是陕西人的骄傲,也是滋养我们身心最好的养料!(作者系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