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姓源流考略

2025-06-30 10:50:43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在中华民族姓氏宝库中,“骞(qiān)”姓是很小的一族,加之这个字笔划较多,又不常用,因而许多人都不熟悉。然而,骞字作为姓氏,却是由来已久,有据可查。...

文/骞国政

  在中华民族姓氏宝库中,“骞(qiān)”姓是很小的一族,加之这个字笔划较多,又不常用,因而许多人都不熟悉。然而,骞字作为姓氏,却是由来已久,有据可查。大家所熟知的《康熙字典》在骞字的注释中就有明确的表述:“又姓,(风俗通)汉金城骞包,又唐有侍中骞味道。”中华书局编的《中华大字典》中也说:“姓也,汉金城骞包。”

  除了字典中的解释而外,在一些有关姓氏的碑文、典籍中骞姓均有记载。比如陕西省永寿县上邑乡骞家村有清朝道光六年立的一通石碑,所刻《老槐记》碑文中,就有记述;“明故举人骞弘,官居江南绍兴府知府。明故明臣骞璿(同璇xuán,美玉),官居山西大同府,历官二十载,吏畏民怀,谢政里居,人服其敬信,入乡贤祠。”另据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所撰《万姓统谱》中记载:“明代有骞升,陇西人,洪武中举人,曾任署兰县教谕,另有骞必鉴,随州人,洪武中任合浦丞。”再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184卷“骞姓部列传”所载:“汉有骞宏、骞包;晋有骞貙、骞韬;梁有骞小眼;北魏有骞敬;唐有骞行本、骞味道;明有骞升、骞弘、骞聪、骞必鉴、骞璿、骞恭禄。”

  关于骞姓最新的一份资料,就是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严扬帆所编的《新编千家姓》,其中除了旧“百家姓”所列的503个姓氏之外,在“续百家姓”中增列的1852个姓氏中,将骞姓排在408位。仅从以上这些碑文和古籍资料的记述,就足以说明,骞姓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骞姓人士的记载。

  中国的姓氏,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血缘传承,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姓氏都有其历史渊源。那么骞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永寿县《老槐记》碑文记载:“按风俗通考云:骞姓属闵子骞之后。”另外,1955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出土的三块石碑中,都有同样的记述,其中《唐故抚州南城县令上柱国骞府君(思悊)铭并序》中有“公讳思悊字知人其先鲁孔丘门人闵子骞之后”的字句;《唐故肃州玉门县令骞府君(思玄)墓誌》中亦有“闵子骞之苗也”;《唐故处士骞府君(如珪)墓誌文并序》中也有“公讳如珪字清越闵子骞之苗裔”的记载。(如图)由此可见,骞姓确属闵子骞之后。

《老槐记》碑文

  闵子骞何许人也?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姓闵名损字子骞。后因鲁国“三桓弄权”,遂举家迁居宋国相邑之东(即今安徽省宿州市骞山脚下的闵祠村)。此地至今还保留着闵子骞祠和墓。“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闵祠东南有孝泉和闵子骞故居。此外,济南百花公园孝文化博物馆内有闵子骞衣冠塚。前些年还有来自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到此瞻仰祭祀。

  闵子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系孔门四大弟子之一,位列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首。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与孔子及众学者共同创立并倡导了儒家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第一大学说。

  此外,他还极负孝名,据说闵损8岁丧母,后母姚氏又生了二子,名曰闵革、闵蒙,十分偏爱,而不善待闵损。一次年关将近,其父闵世恭携三子驱牛车外出访友,行至萧县城南,天突降大雪,闵损冷得浑身哆嗦,手指冻僵,牛缰绳和鞭子从他手中滑落下来,其父见状,以为他性娇畏寒,一气之下,便执鞭抽打,不料他衣破絮露,芦花纷飞,闵损饥寒交迫,晕倒雪地。其父才知道闵损的棉衣里装的竟是芦花,他忙撕开闵革、闵蒙的衣服,尽是新棉絮,方才恍然大悟。闵世恭联想起姚氏平日对闵损的不良做法,十分生气,回家后立即写下休书,要将姚氏赶出家门,苏醒后的闵损闻知,忙跪在父亲面前劝阻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今不休后母,只我一人受点委屈,若休了后母,我和两个小弟都要受苦。”其父遂罢休妻之事。后母在房外听见颇受感动,从此改变了对闵损的态度,视若亲生。闵损对后母也更加孝敬。

  后人为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将其所在的乡改为芦花乡,后又改为闵贤乡(镇),将“鞭打芦花”所在的村庄改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并沿用至今,成为目前全国最长的村名(见《中国地名》)。据民间传说,因为闵子骞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其后母采集芦花的苇塘中,所有芦苇从那时起,年年只长穗而不开花,成为千古奇观。孔子曾赞曰“孝哉,闵子骞”,并被元代列为二十四孝图之首位。

安徽省宿州市闵子骞祠

  那么,闵子骞的后代为什么不姓闵而姓骞呢?因为闵子骞以德学著称于世,被奉为骞王。闵子骞的孙子以先祖的贤孝为荣,为了区别于其他闵姓人之后代,就取先祖之字为姓,故而改姓骞。从此世代相沿,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关于骞姓的迁徙流变情况,有历史记载的大的迁徙活动,就是明朝洪武三年至永乐时期,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向全国大移民时,其中亦有骞姓移民。现在在大槐树“移民姓氏谱”上骞姓赫然在列。在那里的“寻根问祖纪念馆”大殿供奉的移民祖先牌位中,第三排中间也有骞氏标牌。现在骞姓的地域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区)市,包括台湾在内都有骞姓人居住。

  陕西骞姓溯源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据永寿县《老槐记》碑文记述:“汉有金城骞包,唐有京兆骞味道,俱官居平章事,后子孙蔓延,三辅散居秦地……”这可能就是陕西关中一些骞姓人的祖先。另据记载,西安市鄠邑区骞王村,系明朝万历年间,南京一位名叫骞周成的人宦游陕西,落户于此,繁衍成村。陕西以骞姓命名的村庄,除了上述永寿县骞家村、西安市鄠邑区骞王村以外,还有华县柳枝骞家窰村、蓝田洩湖镇骞家湾、周至终南骞家堡、渭南信义乡骞家村等。另外,骞姓比较集中的村庄还有周至县青化镇东杏园村、蓝田县蓝桥乡庙沟村、渭南信义乡苍渡村、临潼区小金乡糯湾、长安区斗门镇等地。同时,兴平、咸阳、乾县、镇巴、泾阳、眉县、黄龙等县都都有骞姓人居住。


山东济南闵子骞衣冠冢

  除了陕西以外,河北省沧县、武安、邢台;内蒙古宁城、巴林右旗;河南省安阳、信阳、南阳、许昌、郑州、兰考;山西省左权、晋中、阳泉、太原、和顺、芮城;安徽省宣城市、萧县;四川省都江堰、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甘肃省平凉、张掖;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武汉、随州;山东省费县;辽宁省建平县等,都有以骞姓命名或骞姓人聚居的村庄。南京、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沈阳、乌鲁木齐、哈尔滨也都有骞姓人居住。按照人口数量,2013年曾有个统计数字,全国骞姓人有39万,在中国大陆排名1010位,在台湾排名1309位。

  这里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因为骞字比较难写难认,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被讹改为千、钱、蹇。很显然,千、钱、蹇这都是和骞姓并列的另外三个不同的姓氏,决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是讹改为“千”字的情况比较多见。要知道,千字并非骞的简化字,而是另外一种姓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秦朝末年,在四川西南部生活着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氐族。

  秦亡后,汉高祖刘邦平定关中,挥师入川,当时的氐族首领顺应历史潮流,帅众归顺刘邦,刘邦便封这位首领食邑千户。到了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千户的一位裔孙因平定“诸吕”有功,官拜蜀郡都尉,他便以祖辈封号的“千”字为姓,取名千献,自此便有了千姓,这要比“骞”姓晚300多年。

  由此可见,“千”“骞”两姓各有源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姓氏,不可混用。如果以此讹改下去,多少年以后,有可能导致“骞”姓的消失。

  编辑/青梧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