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宪春
“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杜甫在华州生活、任职、创作的一年,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民生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时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黄河流域八百里秦川东部的华州任司功参军(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七月里,杜甫到任了。司功参军一职掌管地方上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是一个认真做事的正直之士,从不亵渎职守。做近臣,为上朝进奏,竟睡在宫里,而且“数问夜如何”。现在来到华州,正碰上炎热的天气,生活上也多有不便,夜里毒蝎出没,入秋,又有蚊蝇搅扰。但他仍埋头工作,还为华州郭使君写了一篇《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分析当时残寇的形势:“今残孽虽穷蹙日甚,自救不暇,尚虑其逆帅望秋高马肥之便,蓄突围拒辙之谋。”提出官军应该采取进攻的战术:“诸将宜穷犄角之进。”仇兆鳌称赞说:“此等文字,真可坐而言、起而行者,初非书生谈兵迂阔也。与韩昌黎论淮西事宜,俱推经国有用之文。”杜甫还撰写了《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对赋税、交通等提出看法。这时杜甫还游览西岳华山,留下了“西岳峻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那样著名的诗句,他驰骋想象,舒展胸怀:“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不过这首《望岳》诗,毕竟缺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气势恢宏的气概了。
距华州城三公里处有个西溪,西溪是秦岭峪水蓄成的湖泊,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是当时唐朝水军练兵的地方,湖周荷塘飘香稻菱满畈,湖中波光山影渔歌唱晚,迷人的“西溪夜月”是夜景迷人的华州八景之一。这一迷人的胜景,便成了杜甫排解郁闷的大好去处。杜甫在华州时,常游吟西溪之畔,据老官台一带村民相传,西溪附近有百亩莲池和无边的稻田,杜甫常在此看庄户种稻植莲,听农夫在田间歌唱的小曲。
被贬华州,远离了皇帝,使他真正走向人民大众。虽已被贬,但杜甫仍为黑暗势力所不容,还暗暗向他放冷箭,这使他非常绝望,对官场的腐败忍无可忍,对仕途完全失去信心。乾元二年七月,他再次来到西溪游春亭上,愤然挥笔草就《立秋后题》诗云:“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后终于告别了华州西溪,辞官而去。宋代史书《唐鉴》云:“杜甫谪华州司功,风流豪爽,游西溪寄兴……”
西溪在华州城西,经杏林镇老官台村东向北流去。明《华州志》称西溪为“万壑风烟,眺游胜绝之所也。古今人慕杜司功子美之风,逐名之为小曲江云”。清《续华州志》在提到老官台村名的由来时说:“杜少陵游西溪曾登台,后人思之,名其地并传其像。”老官台村建在西溪西岸的高台之上。老官台又叫“老观台”,对这一村名的来历,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杜老官”而名“老官台”,二说是此为老杜观览之处,遂名“老观台”。不管哪种说法,都与杜甫在此活动有关。在任期间,杜甫也到过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访友、游玩,由此写下了《九日蓝田崔氏庄》《崔氏东山草堂》等寄情山水的诗篇。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杜甫受祖父杜审言和儒家忠君、爱国、民生思想的影响,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诗歌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角。
在他的名篇“三吏”“三别”中,贯穿着浓浓的爱国民生真情,以饱满的现实主义情怀真实地刻画了安史之乱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士兵、官吏、老夫老妻、儿女、新婚夫妇等各个阶层的心理、行动、思想和情感,真切反映了广大老百姓的心声。此外,贬谪之初的繁忙公务就曾经让杜甫苦恼不堪。他在一首题为《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的诗中描写了自己的处境: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天气炎热,夜里有毒蝎子,到了秋后还会有很多苍蝇,华州任所的生活环境真的是太恶劣了。一年多之前,从安史乱军占领的长安脱身之后,昼伏夜行投奔当时肃宗李亨的行在——凤翔(在今天陕西凤翔、宝鸡一带),真正让他不快的原因,是顶头上司对他的牛马使唤,即“簿书何急来相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在这一年夏天所写的《夏日叹》一诗中,具体描述了这场自然灾害的悲惨情形:由于久旱无雨,广袤的农田被晒得黄土飞扬。飞鸟都无法承受干热的天气而渴死,鱼塘底张着宽阔的裂口,鱼儿早已成了鱼干。田野中只有耐旱的蒿草还显现出一点生机。
这一年的夏秋之际,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加入到流亡的难民队伍之中,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内,共作诗30多首。
在华州期间,由于生活困苦,经济拮据,杜甫不得不上少华山采药,到集市上出卖以换取生活必需品。他常采集和制备中药以疗自身慢性疾病,并义务为周围老百姓治病。他常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到少华山中采药,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中草药上。由于杜甫长期接触中医中药,观察中药植物的生长,积累下大量中医中药方面的知识,在华州做官之余,做起了中医治疗、药物鉴定的工作,纠正了许多中医药著作中长期存在的错讹,他曾用“卷耳(即中药苍耳)况疗风”,他还蒸晒、服食胡麻补虚却病,治疗消渴及并发症,他认为有食疗、药疗,又有针灸,同病异治,多种途径。
杜甫在黄河流域华州的一年,对于命运多舛的他来说,仅仅是其人生又一次艰难之旅。正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一诗中所总结的那样,“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爱国民生思想是杜甫创作诗歌的灵魂,这一丰富、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潮。
编辑/齐悦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2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