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墩墩
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的民族,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经受天灾人祸最多、苦难最深重的民族,同时又是最坚韧的英雄民族。在有史记载的民族苦难里,中华儿女经受的战祸、震灾、旱涝灾难、蝗灾等天灾人祸数不胜数。其中有千万人被饿死的灾荒就有十数次之多。然而,在经受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天灾人祸之后,中华民族却依然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劫万难而生生不息,与中华民族的祖先非常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与积蓄是分不开的。
据史料记载,从西周时期开始,我国就有了积蓄粮食的粮仓,将生产和漕运过来的粮食保管起来,供皇家、吏官和人民日常消费,应付战争、灾荒和突发事件。中国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在诸多类型的储备仓库中,因为义仓是置于民间的公共粮仓,不属于州官管理,开仓方便,遇到灾荒时,可以开仓就地赈济,所以,义仓在各朝各代的灾荒救济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义仓是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由当时的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倡办的。长孙平在任职期间,看见天下州县大多遭遇水旱灾害,老百姓颠沛流离,食不裹腹,于是上疏给隋文帝,下令民间每年秋天,每家出粟麦一石以下,按照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隋文帝表彰并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义仓在丰收之年置仓积储粮食,逢灾年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救民于饥饿煎熬之时。从隋朝时起,历朝历代都把义仓作为极其重要的粮食储蓄和救灾手段。
陕西省大荔县的丰图义仓,就是我国清代最大、发挥赈灾作用显著的粮仓之一。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位于朝邑镇南寨子村附近,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11039平方米。丰图义仓内周列仓廒58洞,每廒体积193.5~253.8立方米,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坐东朝西,夯土筑城,外城是义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的58洞仓廒中,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
丰图义仓仓房为砖窑式建筑,结实坚固,对于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仓房内的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这种相对独立的仓房,方便把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其设计极为科学合理。
丰图义仓的设计处处显示着古人的聪明智慧,尤其是仓库窑顶的排水设计,令人叹绝。它的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到雨天,从仓墙到院内,雨停墙院即干,既能防晒、防渗、防潮,亦能防盗。
仓城外又围有土筑寨墙,墙外有城壕。仓寨占地4.5万平方米。北仓城上中部建有仓楼一座,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两侧镶嵌有慈禧太衙御书石刻“龙”“虎”两个大字。廒外环筑廊房,共立明柱108根。仓外筑外城,高7.7米,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名东仓门、西仓门,门前各有一对石狮,两门之间的壁上有似浮雕式的砖作仿木结构的歇山屋顶装饰,正中高嵌楷书“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字两侧有砖雕花瓶,下部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等图案。
丰图义仓院内偏南,以两条门道分界,又有东西排列三级建筑。中间有一小院,进门先是东西各建厦房三间,紧接横建大房三间,大房东西两侧又各附耳房三小间。仓院内西南角有台阶通往仓顶,砖铺顶面,外高内低,四方共筑水馘道12个,并周砌女墙卫护。
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由当时清户部尚书阎敬铭倡议修建。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大荔县人。他少年时勤奋好读,秉直敢言,28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阎敬铭性情刚直耿介,行事公正不阿,对于户部掌管文书的老书吏、受贿捐官的贪腐行为严惩不殆。在总管湖北前线粮台营务期间,阎敬铭兢兢业业,两袖清风,无论待客还是自用,一律白米素菜。阎敬铭在湖北时,为了把作恶多端的总督官文的副将绳之以法,他不畏权贵,带着铺盖亲临官文府邸,逼着官文交出副将,阎敬铭命差役剥光其衣服,当众杖责四十,然后发落充军至边。
阎敬铭调任山西时,正逢大饥荒,他不仅自己身穿家织“疙瘩布”,让其下属也穿布衣,凡是敢穿绸缎者罚款,所得罚款救济灾民。他在任上,查拿知州贪官段鼎耀,又弹劾礼部尚书恩承与都察院童华,山西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因精于理财,政绩卓著,65岁的阎敬铭升任户部尚书,掌管国家财政。
那么,阎敬铭为什么会上疏奏创设丰图义仓呢?
原来,清朝末年的常平仓制度漏洞重重,每到开仓赈济穷人的时候,地主豪强便与官府相互勾结起来,趁机代领,剥削农民。常平仓不但没有起到济贫救穷的作用,反而成了豪强与官府盘剥百姓的帮凶。
光绪三年至四年,当时关中的社会经济还没有从回民起义后的凋敝中得到恢复,就遭受了历史上一次严重的旱灾袭击,惨烈程度甚至达到人互食的地步。祖籍朝邑县赵渡乡(今天大荔县赵渡镇)的户部尚书阎敬铭,在赈灾过程中,耳闻目睹了旱灾灾情的惨烈,于是就产生了兴建“义仓”的念头。阎敬铭认为,解决灾荒的根本是要“未雨绸缪”,只有丰年大量储蓄粮食,才能做到荒年有比较充裕的粮食救济百姓,抵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于是,救灾之后,阎敬铭与朝邑当地的乡绅们一起联名建议修建丰图义仓,“于县城另设丰图义仓,废止常平,改官仓为民仓,永归并于丰图,由官督而绅办之”。清光绪十一年(1885),丰图义仓竣工,动支白银三万余两;建成后,被慈禧太后亲笔点为“天下第一仓”。
丰图义仓的“丰”是指丰年或丰收,“图”是意图或用意,“义”字原本就是恩惠善行,“丰图义仓”整体意思就是以丰防欠,有着备荒的高明之策。如果说苏州的丰备义仓还有点军备之意,那么这里的义仓之义,就更加具有了年馑荒岁救灾救民之意。事实上,丰图义仓确实在清末的大灾荒中实现了阎敬铭救灾救民的建仓之义。
据资料介绍,光绪二十二年,关中一带连续下了五十多天连阴雨,黄河、洛河、渭河都涨起了大水,沙苑(洛河渭河之间的滩涂沙地)一片汪洋,庄稼全被淹没,没有收成,但是,因为有了丰图义仓的储粮,老百姓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一带发生特大旱灾,丰图义仓开仓赈粮,千万老百姓受惠,免于饥饿。民国十八年,关中一带连续遭遇特大暴风雪、虫害,仅大荔一县就有灾民多达6.6万人,这时,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人,无数人得以存活。
丰图义仓距今已经有一百三十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粮仓建筑艺术提供了历史资料,同时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参考资料。1992年4月,丰图义仓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丰图义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2月,丰图义仓被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编辑/山水木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1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