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里的“动物世界”

2025-04-28 14:25:52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西周时期的动物造型青铜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文/邢丽婷 郑苗

  西周时期的动物造型青铜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体现了古人与自然的密切精神联系。青铜器中的许多动物形象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神圣的象征意义,比如:龙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权威与祥瑞;凤鸟寓意着吉祥、美好与幸福。这些动物造型青铜器不仅仅是对动物形象的简单模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以及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动物形象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的重要题材,不仅可以抽象为纹饰装饰器表,还可以作为整体造型。据考证,目前所见的动物形青铜器不过百余件,其中,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约占一半,其余或为传世品,或因劫掠盗卖而流失海外,这些动物形青铜器与常见的青铜器不同,更具艺术感染力,也让人印象更为深刻。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根植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早在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树立了朴素的生态观。作为我们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扇窗口,文物中出现的诸多动物形象,正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人类观念。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映射出这种观念的传承与嬗变。从最古老的岩石壁画,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蛙鸟鱼虫;从青铜时代的神秘饕餮,到明清瓷器上的飞龙舞凤;动物很早就陪伴在人左右。《礼记·祭法》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敬畏自然,是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总结出的中国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万物有灵的理论基础,衍生出动物崇拜、图腾信仰和神话思想。于是,动物造型成为了人类对自然崇敬的表达,凝练在先民铸就的器物之上,向后世传达着崇敬自然的古老智慧。

  西周时期动物造型青铜器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理念的反映,也反映了古代丰富的生态资源。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河流、茂密的草原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从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可以推测,当时的生态环境适宜众多动物繁衍生存。例如,虎、象、鹿等动物造型青铜器的存在,暗示着当时这些动物在野外有着一定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与动物造型青铜器相呼应的生态描写,《诗经》中就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诗句,生动描绘了鹿在原野觅食、雎鸠在水边栖息的场景。这些诗句与动物造型青铜器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古代生态和谐的画面。

  同时,在祭祀活动中,动物造型青铜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献上精美的动物造型青铜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他们深知人类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自然的庇佑。例如,在祭祀天地山川时,使用具有相应象征意义的动物造型青铜器,如以牛造型的青铜器祭祀土地神,以羊造型的青铜器祭祀山神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分类认知和敬重之心,这种精神层面的和谐共处,是古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战争的频繁,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数量减少,一些物种甚至灭绝。动物造型青铜器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生态从和谐到失衡的演变过程,警示着人们要重视生态保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商周时期,以兽面和龙、凤等为代表的幻想类动物大多数是对自然力量的幻想的形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也许古人认为这些充满魔幻色彩的动物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可以沟通天地、连接人神,才将之大量装饰在青铜礼器之上,来烘托神秘和肃穆的气氛。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鼎盛,除青铜器上装饰着的动物形纹饰外,动物造型青铜器也种类繁多。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珍藏了几件商周时期的动物造型青铜器,其中,以鸟尊、象尊、貘尊、鲤鱼尊、母子虎等最为著名。

西周鸟尊

  西周鸟尊是在1974年发掘的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中发现的,一共出土了4件三足鸟形器,时代均为西周中期。其中2件为鸟尊,2件为铜鸟,它们大小不一,形制及纹饰风格相似,形神兼具,生动逼真,极具艺术感染力。作为西周时期盛酒器,国家一级文物,鸟尊通高18厘米,首至尾长约23厘米,全身被麟毛状羽纹,喙如尖钩,三足伫立,昂首远眺,体姿优美,神态安详。

西周象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青铜象尊1974年于宝鸡市茹家庄墓地一号墓乙室出土,时代为西周中期,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3.6厘米,长37.8厘米,重4.5千克,整件铜尊形似一只肥硕丰满的大象,为酒器。其腹部中空,背上有方盖,与象身以铜环相连,使盖子可开启而不脱落。大象两个圆耳高高耸起,鼻子高扬,嘴巴微张,露出象牙,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装饰卷体蛇纹,器身装饰凤鸟纹,以云雷纹衬地,纹饰布局极为巧妙奇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青铜貘尊因其形似貘而得名,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墓地二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时代为西周中期。貘尊高18.6厘米,长30.8厘米,重3.25千克,体态圆润丰满,似羊非羊,似猪非猪,昂首站立,双目炯炯有神,双耳形似蒲扇,鼻子形似食蚁兽的鼻子,腿似象腿,为盛酒器。该器器体中空,背部有方形开口,上有四角圆椭的方盖,与后背铜环相连。盖上立虎一只,虎头伸向前方,双目直视,虎背微屈,长尾托地,虎身强健,充满力量似在缓步行进之中,俨然一副百兽之王的模样。兽中之王老虎作为盖钮,与体态肥硕的貘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从而衬托出貘的巨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盖内面有铭文二行八字“鱼伯匄井姬用盂鏙”。貘肩胛及臀部两侧各饰一组卷体夔凤纹。

  青铜鲤鱼尊,宝鸡市茹家庄青铜器窖藏出土,通高15厘米,长28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盛酒器。此尊为鲤鱼形,鱼身肥硕但比例协调,腹内中空。鱼口微启以作流,鱼背部有长方盖,酒水可从此处注入腹内。此盖面设背鳍状钮,钮两侧下部各设一半环形钮连一钮环。盖面两侧各饰一细阴线雕鲤鱼纹,边沿饰两龙蛇状纹,盖沿后缘饰阴线窃曲纹。鱼腹下有两两相对、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4个小人,用以支撑器身。鱼尊器形逼真生动,优美典雅,堪称青铜艺术珍品。

西周母子虎

  青铜母子虎1988年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遗址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高10厘米,长20厘米,重1.5公斤,是一件装饰用器,虽有残缺,但造型灵巧生动,意趣盎然。母虎作张口匍匐状,体态矫健,双耳上竖,双目圆突,尾巴上翘,嘴里叼着一只小老虎。小虎则扭头向上,口向上大张,呈惊恐状,四足及尾部自然下垂,憨态可掬。在工艺上,母虎的眉、鼻、胡须等细部均以阴线表现,以重环纹、条带纹表示虎斑;小虎则身体遍布直线与点状纹,肩侧饰阴线旋涡纹,虎身及四足皆环饰重环纹间条带纹。该器造型精美,设计巧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古今中外,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中,动物的形象从大自然中脱离出来,交流、融合、传承,变成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从中,我们看到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眷恋、对交流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这些特质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使中国人展现出笃定虔诚、富于创新、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品质。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这些动物造型青铜器,无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生态文明和谐的窗口,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古代丰富的动物资源、人们对动物的喜爱与敬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当今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更应从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重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让古代生态文明的和谐乐章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奏响。

  编辑/简亦初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1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