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党社:秦对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贡献

2025-04-28 14:35:09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史党社教授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出发,指出秦在崛起与统一天下的过程中...

  2024年11月22日下午15:00至17:00,由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与陕西省方志馆联合主办的“秦人精神”大讲堂第三场在陕西省方志馆一号楼学术报告厅(四层)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党社担任主讲人,主题为《秦对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贡献》。史党社教授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秦汉历史与考古、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出版专著六种,发表论文近百篇,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史党社教授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出发,指出秦在崛起与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非华夏族群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春秋时期的“戎狄”到战国时代的巴蜀、匈奴、“南蛮”,再到秦统一后的百越、“西南夷”,这些族群共同参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史教授强调,秦与华夏、非华夏族群的交融,不仅推动了政治与文化的整合,更为西汉中期多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秦人的历史是一部不断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的开拓史。从西迁陇右到东进中原,秦人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不同族群互动,最终通过军事征服与行政整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史党社教授结合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指出中国“民族”概念的独特性,既包含“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也涵盖56个具体民族的多样性,正如费孝通强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炎黄时代的萌芽到秦汉时期的初步整合。

  史教授认为民族认同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语言、文化等客观特征,更受到精英阶层的主观建构与族群互动的影响。他以秦为例,说明秦人在与西戎、匈奴等族群的长期互动中,通过政治吸纳与文化融合,逐步消弭了族群间的边界,推动了“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根据清华简记载,秦人先祖飞廉因参与商周之际的政治斗争,被周成王西迁至陇右,成为周王室抵御西戎的屏障。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传统史籍的记载,也为理解秦人的族群融合提供了新视角。

  史教授将秦与华夏、非华夏族群的互动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展示内蒙古、宁夏等地出土的考古材料,指出秦人在扩张过程中,不仅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征,还积极吸纳戎狄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秦式融合”模式。

  在秦对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贡献这一方面,史党社教授从政治、文化、制度三个层面总结了秦的历史贡献。史教授特别强调,秦的统一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通过“徕民政策”吸引六国人才、通过“移民实边”促进族群杂居,最终构建了“华夏为主、多元共存”的早期民族共同体。

  现场师生围绕“秦代民族政策对现代的启示”“考古材料与文献互证的难点”等问题与史教授展开热烈对话。史教授指出,秦的“天下一家”理念为当代民族政策提供了历史镜鉴,而跨学科研究将是未来探索族群交融的重要方向。

  “秦人精神”大讲堂第三场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史党社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现了秦在中华民族交融中的桥梁作用。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证支撑,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源提供了新思路。秦的历史表明真正的统一不仅是疆域的整合,更是文化的包容、制度的创新与部族的融合。秦的民族融合经验揭示了“多元一体”并非静态结果,而是动态的互动过程,这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编辑/言余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1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