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云
白居易笔下“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李贺诗中“昆山玉碎凤凰叫”的箜篌音,或许就藏在这绵延不绝的鼓乐声中,等待知音的解码。
古城西安的晨钟暮鼓间,流传着一部活着的音乐史——西安鼓乐。当编钟与笙箫齐鸣,羯鼓同云锣共振,一段穿越千年的盛唐之音便在古城墙下悠然回荡。这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老乐种,不仅保存着中国最完整的传统音乐体系,更如同一把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得以聆听那些曾在唐诗中回响的旋律。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时期,最初脱胎于唐代燕乐,是宫廷宴饮助兴的歌舞音乐。安史之乱爆发,宫廷乐师流亡民间,原本只在宫廷奏响的燕乐随之流入市井,为西安鼓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西安鼓乐融入宫廷音乐,并在宋、元、明、清各代的传承发展中,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元素,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西安鼓乐仍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工尺谱,这一通过汉字符号记谱的古老谱式,是世界上最早的曲谱之一,由一代代艺人手工传抄,承载着千余年的音乐记忆 。
西安鼓乐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乐器组合上。一套完整的西安鼓乐乐器包括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旋律乐器以笛、笙、管为主,辅以筝、琵琶等;打击乐器则包括座鼓、战鼓、乐鼓、独鼓,以及铙、钹、锣等。这种配置保留了唐宋时期宫廷燕乐的乐器组合特点,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特别是四色锣鼓的运用,形成了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节奏体系,展现出中国传统打击乐的独特韵味。
在音乐结构方面,西安鼓乐遵循着严格的套曲形式,通常由“起目”“正身”“尾声”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包含若干固定曲牌。最具代表性的“法鼓段”套曲包含十余个乐章,完整演奏可达数小时之久。这种宏大而严谨的音乐结构,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高度发展水平。
从音乐风格上看,西安鼓乐既有宫廷音乐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民间音乐的活泼生动。其曲调既有慷慨激昂的武曲,也有婉转抒情的文曲,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演奏时讲究“吹、打、唱”结合,乐师们需掌握多种技能,这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武兼备”的美学追求。
西安鼓乐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坐乐”与“行乐”。“坐乐” 为室内演奏的大型套曲,分为城乡两种类型。城市坐乐编制约十二三人,演奏风格相对细腻精致;农村坐乐因条件不同,吹奏乐器可达十几个以上,打击乐器更多,演奏者有时多达几十人,演奏风格大气磅礴,能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宏大音响效果。“行乐”则是在行进中演奏,演奏时伴有彩旗、令旗等,营造出热闹的氛围。依据使用乐器的不同,行乐又分高把鼓和单面鼓两种。前者风格温雅庄重,后者风格活泼悠扬,部分行乐还会配上与祈雨相关的歌词。
在乐器使用上,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吹奏乐器还包括笙、管;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以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等。这些乐器相互配合,既能演奏出激昂澎湃的鼓点,又能吹出悠扬婉转的旋律,共同勾勒出西安鼓乐独特的音乐风貌。
西安鼓乐流派众多,主要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僧派由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和僧人,音调较高,演奏风格悠扬热烈;道派由城隍庙道士传承,音调较低,风格平和、幽雅;俗派则是僧派部分乐曲在农民群体中流传,吸收民间音乐后形成,其音调高扬、浑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中,我们能看到与今日鼓乐几乎相同的乐器组合——这种跨越千年的对应,使西安鼓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站在大雁塔下聆听西安鼓乐,仿佛能看见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驼影,听见大明宫中的歌舞升平。这绵延千年的音律,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音乐记忆,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见证。当年轻乐手们接过老师傅手中的笙管,当外国游客为鼓乐的磅礴气势所震撼,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续写的可能。保护西安鼓乐,不仅是保存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未来的耳朵仍能听见盛唐的回响。
编辑/青梧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3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