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秦人从一个西垂小国发展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实现了吞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目标,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拐点,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尚武风俗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原因。
一、秦人尚武形成的原因
形成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
客观原因: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人文环境是秦人尚武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秦人尚武精神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秦人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既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特点,也体现出“人定胜天”的特征,表现出秦人奋发图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尚武风俗的形成改变当时的现状,走出陇西,挺进关中,争霸中原,完成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秦人为何会崇尚武力?其一,崇尚武力是秦人的传统习俗。为西周保西垂之时,秦人与西戎进行了长期的争夺,双方进入了长时间的交战攻伐。“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赢得了周王朝的赞赏,秦人的待遇也不断得到提高。由附庸到西垂大夫并成为诸侯国。其二,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恶劣。秦人在被东方各大诸侯强国排挤的大背景下,受到西北羌戎文化影响比较大。秦人原本是东方一个部族,由于夏商时期战乱纷争,秦人自身实力也相对较弱,在不断的斗争中被迫迁徙到了戎人盘踞的西北地区。在被迫迁到西北地区以后,东方各诸侯国又一直将其视作尚未开化的部族,根本瞧不起秦人,被“夷狄遇之”。在这样的背景下,秦人只有奋发自强、尚武成俗,用实力摆脱被动鄙视的局面。因此秦人的尚武习俗形成离不开周围艰苦环境的磨练,为了自己不受外敌侵扰,只能增强自身武力。
秦起西垂,多戎患,故民风朴实坚悍,尚气概,先勇力。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强悍尚武、坚韧不拔的性格。秦人早期与西北戎狄杂居,地形条件复杂,环境恶劣,秦人不得不由山区而平原,由游牧而农耕,艰难地发展着有独自特色的经济文化。严酷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建国与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和其他部族为争夺生存空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戎狄强悍的民风对秦人产生了影响,也正因为“秦杂戎翟之俗”“秦与戎翟同俗”,东方诸国对秦人“夷翟遇之”,表现出很深的文化隔阂。
自然环境对人们尚武风俗的影响,在《汉书·地理志》中得到印证:“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法家思想的影响也可以算作人文环境。法家思想起源于三晋地区,其核心思想就是主张耕战。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受到了重用。商鞅的变法运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一系列法、律、令被贯彻执行,农战政策也随之推行。自此,秦人告别了之前的生活方式,农耕和争战以及与此相关的祭祀和祈祷变成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战”成为人们日常的交谈话题。甚至有亲戚朋友见面讲“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之语 ,故《淮南子·要略》有言: “秦国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秦常常被东方诸侯国称为“虎狼之国”。这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乐战”“重战”文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利战,制度上的强战,政策上的倡战,风尚观念上的崇战尚战,心态价值上的乐战重战观。
尚武是秦人崛起的精神源动力,亦是秦欲建立帝国一统华夏之支撑力量,且鲜明地影响到秦文化的发展方向。尚武是支撑秦人进取图强的精神动力,是秦人穿越历史长河留存的血性风貌。长期的征战和不断取得的胜利不仅培养了秦人崇尚武力的精神,而且使秦国的统治者确立了以武力开拓生存发展空间的思想
二 秦人尚武精神的实践
秦的国君大多崇尚武力,并身体力行。
由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和秦人尚武的习俗观念非常一致,从而使这项法律制度能够顺利地推行下去。秦人崇尚功利、好勇尚战的文化特性也随着军功爵制的实行急剧膨胀,这一文化特性又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时代潮流。商鞅之后,秦国的历代统治者为适应社会发展,仍然需要这样的人文生态环境,因而商鞅虽遭车裂而死,后世的统治者却“沿用其法”,军功爵制也被沿用下来,对增强秦军战斗力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张仪曾经这样渲染秦军的强大:“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尚武是历代国君施政的要点和追求,因而秦的国君特别重用有武力才能的人。首先,对于王位继承人的选择,春秋时期的秦国不是严格按照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勇猛者立之”,说的就是武公、成公、穆公三位国君并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王位的,而是特殊情况下选择的勇猛者做继承人。尚武是秦人改变地理环境之必然。长期与少数民族长期交融,血液中充满了征服的野性。二是环境恶劣,土地资源稀缺,对扩张土地充满了渴望。
商鞅主持变法时,制定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了二十等爵制。规定不管地位高低贵贱,只要立有军功,就能封官加爵。甚至奴隶只要能立有军功,也可以拜爵或免为庶人。这样的军功爵制大大调动了秦人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于是“,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民之见战者,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和秦文化观念非常一致,就使这项法律制度能够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秦人崇尚功利、好勇尚战的文化特性也随着军功爵制的实行急剧膨胀,这一文化特性又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时代潮流。
三 秦人尚武风俗与大一统
尚武是当时时代的大势所驱,能适应者便可立于不败之地。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纷争不断,以军事斗争谋进取成为各国维持生存和图谋发展的基本手段。俗话说“春秋无义战”,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后相互间的攻伐兼并更是家常便饭。各诸侯国均十分倚重军事实力,以求自己生存或争雄称霸。至战国,随着战争方式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战争场面更为残酷激烈,正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在长期的兼并较量后终留下战国七雄。然七国并立只是长期战争后形成的势均力敌的短暂局面,随着强秦兴起,东方六国压力倍增,渐有六国合纵抗秦之势。一强对六强给秦人带来严峻挑战,但秦人尚武的风俗激励他们始终不渝、勇往直前,吞并东方六国统一天下成为最终目标。
从秦的法律来看也是围绕着尚武进行的。秦的赀刑要求罚以铠甲和盾牌。
从考古发现的兵马俑军阵我们也可发现,秦国的军队配给都是非常完善的,其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秦人崇尚武力是一种时代精神,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振兴必需。秦人的尚武战斗精神,其实也可解释为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它包含着勇气、锐力、进去等等,崇尚武力的秦人一直都很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秦人尚武成就了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伟业,但同时也埋下帝国短命的种子,过度依赖武力导致文化单一化,轻文政策抑制了社会的治理能力。汉初调整统治政策,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政策,到汉武帝时则改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其他思想的统治政策,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3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