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为啥带着浓浓的“四川味”

2025-09-17 10:39:59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汉中,这片古老悠久的土地,两汉三国豪杰卷起风云激荡,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更是凿空西域...

文/郭阳

  汉中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中上游,南北高山之间,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中,意为“汉水流过的地方”。巴人将“地方”称为“中”,沔中、褒中等地也因此得名。汉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秦之咽喉”或“蜀之门户”。

  从行政区划上看,汉中所属的陕西是西北大省,外地人对于陕西的第一印象总停留在兵马俑、黄土高坡、秦腔和各种各样的面食上。

  从地理角度上看,汉中处于秦岭淮河分割线以南,由于巍峨的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汉中地区的气候相较同纬度更加温和湿润。

  汉中不似陕北那般缺水,反而雨量丰沛、河渠纵横,既能像江南那样到处油菜花盛开,又如四川盆地一般盛产茶叶“汉中仙毫”,一派南国风光。

  不仅如此,由于同时存在山地、河流、平原等多个地理版块,汉中地区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十分多元,不仅有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还可进行渔猎,故汉中地区自古便有“国宝天府,玉米之乡”之称,物产十分富饶,这也是为什么刘邦能以汉中为根据地,北伐获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汉中的气候除了适宜人类居住,其生物多样性和温和的气候,也让这里成为许多珍稀动物的栖身之所,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朱鹮、大熊猫、羚牛和金丝猴,被人们称为“秦岭四宝”。

  汉中盆地北望关中,南通巴蜀的地理位置,先天决定了它与蜀道及蜀地的命运相连。

  汉中作为蜀道的核心地带,是秦人入蜀、蜀人入关的必经之所;而连绵无尽的山地中一小块被汉江浇灌的沃土,则让汉中成为小型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因此无论是作为举兵入关的“咽喉要地”,还是屯兵休养的“后方粮仓”,汉中皆为兵家所重。

  作为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汉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丰富,现存有古汉台、拜将坛、褒斜栈道、武侯墓、张良庙、定军山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

  汉中虽然和陕西直线距离更近,但有秦岭阻挡,在古代往来并不方便,汉中入川明显比到关中更容易,因此和巴蜀地区来往更密切,从语言、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甚至文化上,始终有着“浓浓的川味儿”,给人一种“并未出省”的感觉。

  汉中人说话都带有一股“川味儿”。陕西人嗓门大,很豪气,而汉中人受西南官话影响较深,说话腔调更多带有一股“川味儿”,比较偏绵柔,所以汉中人经常被人笑称是说着四川话的陕西人。

  事实上,陕西的南北跨度极大,各地风味也截然不同。

  陕北人喜食羊肉,关中则偏爱面食,坐拥八百里秦川,绝对是“吃面宗师”;然而一过秦岭,主食就由面变成了米,食风也瞬间温婉了起来。尽管身在陕西,汉中人往往对四川的认同度更高。

  而汉中的风味,更是像巴蜀之地那般喜麻喜辣,这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火锅、串串及各类川湘菜。宁强的麻辣鸡,就以川菜里的麻辣鸡为原型,相传出自成都厨师之手。到汉中后,改用了本地土鸡,再以大量油辣子,及草果、八角、花椒等香料调味,入口又麻又辣。

  汉中传统的腊肉,也更接近四川的风味。关中平原气候相对干燥,因而少食腊味。汉中南部连接着蜀地群山,气候湿润、山路崎岖,当地人将猪肉腌制、熏干,形成了色泽金黄、肥而不腻的腊肉,风味绝佳。

  汉中,这片古老悠久的土地,两汉三国豪杰卷起风云激荡,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更是凿空西域,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有太多的故事要讲,要说。欢迎大家有机会亲自来汉中,去感受、去探寻更深层次的“两汉三国、真美汉中”。

  编辑/简亦初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3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