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广虎
作为地地道道的关中西府“老陕”,我吃了半辈子面,也知道哪里的面食好、什么年龄吃什么面。凡是“陕西楞娃”,一听到“咥面”二字,一瞬间血脉贲张、自然解锁,要吃要干、痛快淋漓的场面直奔眼前。
秦地秦人秦腔秦面。陕西面食近千种,种类不同、各有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天气变化、水质土壤、粮食庄稼、传统手工、烹饪做法、饮食习惯等等有关系。在陕西,面以地方或地域命名,有岐山臊子面、武功旗花面、杨凌蘸水面、西府扯面、绥德羊肉面、蓝田饸饹面、礼泉烙面、汉阴烩面片、耀州咸汤面、汉中浆水面、乾州驴踢子面、户县软面等等;面以制作、烹饪方法命名,有冷面热面、干面汤面、挂面拉面、手工擀面机器面、蒸面焖面、炒面卤面、煮面捞面等等;面以形状分条、块、丝等,有裤带面、宽面、面片、细面等等。要在这么多面中,能“杀”出一条血路,独立门面的“面”,是十分不简单的一件事。
“汇通面”却做到了。据说,“汇通面”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咸阳彩虹厂以及陕西如意电视机厂、咸阳橡胶总厂的夜班员工下班后要吃饭,在后来的汇通大厦十字附近形成了地摊夜市,和今天西安南二环含光路的夜市差不多,最早是为夜班出租车司机服务的。“汇通面”伊始,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农民进城打工,一些人摆摊卖面挣辛苦钱,一些人下班也找物美价廉的“吃食”,“汇通面”赢得了市场,发展到今天。
“汇通面”在继承传统手工面“老手艺”细发、揉到的基础上,借鉴了西餐标准化的一些特点。这面属于碱面,干拌面,重料少汤,筋道耐嚼,不易煮烂,不易粘连。面是好面,取自关中粮食产区的农村自磨面,是做好面的最基本,统一食材加工;辣子是兴平辣子,辣而不麻、辣而爨香;醋是陈醋,酸而飘香,适中有度;臊子也来自农家,用土豆、胡萝卜、肉末等新鲜时蔬炒制而成,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是面的灵魂。
新鲜的韭菜小段,撒在面上,白里透红,红里泛绿,增加了色彩和营养,提升香气,色香味俱全,刺激食欲、开胃解腻,让人垂涎欲滴。调料、酱料在马勺里先调好,面下好后直接捞出不锈钢盆子里干拌,无任何添加剂,厨师和客人面对面,值得信赖,节省时间,有利入味,快速解馋。虽然面不是现擀,但最大程度保持了面的味道,热腾腾地端上桌来,感觉介乎传统和现代之间吧!
一分水土养一方人。“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一碗面条喜气洋洋。”面,勾起我心里的馋虫,给我血骨和营养。过去,我爱咥搓搓面、削筋面、棍棍面、炒拉条子,面是面、汤是汤,黑白分明,不喜汤汤水水,混搭一片。也爱吃素,爱吃简单专一的面,不喜欢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网红爆肚面那样乱搭,没了原味。但有时候,也喜欢专门喝一碗扶风臊子面酸汤,所谓“原汤化原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面在锅中能煮熟,那在胃中就能消化,我想。年轻时,我咥面,面吃在嘴中,不用嚼,面条筋道不筋道,吸溜一下,它直接跑到我嗓子眼报到了,然后交给胃,由胃去消化。所以,咥面不是靠嘴嚼,主要靠胃强大的功能慢慢去消食。随着年龄的增长,硬面不敢咥了,就咥一些手工软面,当然,也有些商家为了生意,快点挣钱,鸡蛋拉条子炒面基本在食口不做了,只能成为一件憾事。
从这个方面来讲,“汇通面”在推进面的标准化、创新化上进了一步,守正创新,不断前行。每天傍晚,每家开个三轮“蹦蹦车”,聚在一个地方,每家一个档口,为了生活,聚在一起买面,口味还基本差不多,最大限度地维护着“汇通面”这一难得的品牌,但是大家仍能和睦相处,生意仍能不断火爆,这就是咸阳“汇通面”团结一心的奇迹。也是咸阳人“汇通天下,自成一体”的敢干敢闯、互相包容的精神。
“老板,来碗汇通面!大碗,酸辣的!”听到这一秦声,坐在咸阳福园巷子,我感觉立刻回到了千年秦都,穿越历史,时光不再,故土人亲。
现在的“汇通面”,一年四季,按时开放,为了生计,熬夜服务,是咸阳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它不仅是一张“面片”,还是“亚洲最大露天面馆”的诞生地、集聚地,是一个现代饮食文化街区的“符号”。虽然西安等地也有了“汇通面”,但是离开了原产地、原产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氛围,是咥不出来面味的。我们宁可开车、打车不远百里花钱花时间去咸阳咥一碗“汇通面”,也不愿在家门口凑合一顿。
这不是简单的一碗面,面中有历史,面里有味道,面后有烟火,面前有生活。当然,这种咥面的豪爽、痛快,发自内心的快活,只有秦人能懂。如果你是一位浪迹天涯的孩子,也能懂些;如果你是一位“特种兵”式旅游,为了赶时间,为了打卡网红,那可能就只能留下一张照片,待老了,再慢慢品味吧。
编辑/齐悦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3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