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哲
“铁马秋风大散关”是陆游62岁时写下的名句,追述了绍兴三十一年的抗金斗争和他的昂扬斗志。大散关,作为北上抗金的重要战略要地,弥漫着悲壮而伟大的爱国情怀,闪耀在文学和历史的星河中。大散关位置何在,因何得名,大散关之“散”是何意,历史上有过哪些变迁呢?
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西南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自古就是关中四大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自古为“川陕咽喉”,是关中通住西南的要塞。《宝鸡县志》称“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图关中”,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多达70多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大散关的得名,和它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关系。
早在帝尧时期已经出现“散宜氏”。“散宜”是复合氏族名,《大戴礼记·帝系》:“帝尧娶于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氏。”可见在五千多年前,散宜氏族中人嫁给了尧,这个年代非常久远了。
散宜氏在西周时期简称为“散氏”,史书中记载较多的历史人物是散宜生。《尚书大传》:“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四友”,他们在遇见西伯姬昌(文王)之前已经相识,在西伯姬昌被囚禁在羑里后,他们四人共同出谋划策营救姬昌。散宜生作为主要人物,到处寻找珍宝异兽美女等,献给商纣王,商纣王很高兴,于是释放了姬昌,可以说,散宜生等人拯救了姬昌,才有了后来的周王朝。后来,散宜生参加了武王克殷后举行的隆重仪式,可以说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和见证者之一。散宜生历经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代,是当时重要的贤臣,他的封地为散国(散邑)。
散宜生之后,大约在散宜生的孙辈之中,出现了一个人物“散伯”,“散伯”生活在康昭时期,出土文物“散伯卣”记录了“散伯”的相关故事。
在周穆王时期,金文中出现过“散姬”这个人物,疑为散氏的女儿或者孙女辈。西周中期后段,又出现过一位散伯,他可能是“散姬”的下一輩,与夨(学者张筱衡认为“夨”为“吴”字的省写)通婚。
周夷王時期,散氏之长是散伯車父,他与姜姓的鲁氏、姑姓的邪氏等通婚。散伯車父的一个弟弟是散季。陕西扶风出土过散伯車父诸器,说明西周中晚期,散氏活动在今陕西扶风县一带。
散宜生的封地在散国(散邑),大致位置在千河渭河流域,即扶风县、岐山县、陈仓区、凤翔区、千阳县、陇县,以及市区大散关一带。施建平《从<散氏盘铭>看西周京畿西部邦国方位变迁》一文中,把散国位置具体到宝鸡市陈仓区的周原镇、磻溪镇、(渭滨区)益门镇、大散关一带,这个地理位置的确定,主要依据一个重要文物——散氏盘!
清初陕西凤翔出土了散氏盘,这一重要文物揭示了很多尘封已久的珍贵史实。散氏盘铭文共19行357字,铭文大意是,夨、散二国边界相连,夨国人多次侵扰散国边界,在周王的调解下,双方议和,夨人用田地作为赔偿,并且发誓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其中还规定了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夨人,夨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散人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铭文记载了核定、赔偿土地和举行盟誓的过程,是一篇完整的契约,反映了西周晚期井田制动摇和王室权力式微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散氏盘,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多次踏访,发现大散关以西一带有沟壑、土丘、渭河及清姜河等地形地貌,与散氏盘铭文所记载比较契合。
考古学成果也表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寒冷,到了周厉王时候更为严重,渭河、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面积的旱灾,这也是厉王时期社会动乱的自然原因之一,可以推知,夨、散两国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为了争夺水源和食物进行战争,夨国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进行了赔偿。
大散关位于散国的大散岭,是关中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是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传说“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春秋战国时代,散关就已经设关布防。楚汉相争时,韩信逃亡路上,向樵夫打听到了关中通往汉中的道路(现在的凤县一带),经过大散关逃亡,后来他给汉王刘邦建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引兵经过大散关,从汉中出陈仓,后来果然成功,一举击溃了秦军。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经过散关至陈仓。三国时候曹操西征张鲁,自陈仓经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
南宋初年,金将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和南宋名将吴玠反复战斗于此。公元1131年5月,南宋建炎四年,宋将吴玠率兵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有人劝吴玠后移汉中,吴玠坚决不许,认为只要坚守此地,金兵就不敢来犯,最后果然依靠地势打败了来犯金兵。次年五月,金兵再犯。当时,吴军缺粮,军心动摇,吴玠与弟吴璘召集诸将,号令将士忠贞报国,并歃血而盟誓,将士群情激奋,大败金军。此后,金兀术引兵众十万人,从渭河上面造浮桥来犯,先后交锋三十多次,最后败退,宋军在大散关大胜的捷报极大鼓舞了南宋军民,在历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吴三桂曾经盘踞大散关,与清兵在这里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1949年秦岭战役,国民党军据大散关负隅顽抗,最终还是被解放军大败,他们阻挡不了正义的历史车轮。
秦岭巍巍,渭河汤汤。大散关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位置雄踞在秦岭山脉,静静俯视着南北大地,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寄托着无数爱国志士的慷慨情怀,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永远值得后人追思和纪念。
编辑/山水木
原载《三秦文化研究》2025.03期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