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期刊与西安回坊

2023-12-27 10:29:14  来源:三秦文化研究会  


[摘要]西安回坊是一个地理片区。大致范围是指北大街以西,西大街以北,北马道巷以东,莲湖路以南的区域范围。...

红色革命期刊与西安回坊

  王洛琳

  西安回坊是一个地理片区。大致范围是指北大街以西,西大街以北,北马道巷以东,莲湖路以南的区域范围。抗战前后,中共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其在新民主主义运动以及抗日战争中的方针、政策和主张,曾经诞生于西安回坊之大街小巷的各种红色革命刊物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1925年8月,为广泛深入地宣传国民革命运动,魏野畴等人经过精心筹划,创办了红色革命报刊《西安评论》,初期主要由魏野畴和关中哲(1923年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中共党员)负责编辑,后期主要由张秉仁(张性初)负责编辑,总发行人为高克林。共产党人任致远、杨明轩、刘含初、安存真、王尚德、张金印、何挺杰等也先后参与编辑或积极撰稿。编辑部最初设在东举院巷58号一庭院式临街房舍中,同年9月办第15期时迁至位于城隍庙后街(今庙后街)东段北侧的郭签士巷39号。伴随着中共西安地方执委会的成立,《西安评论》随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直到1926年4月被迫停刊。《西安评论》在创办的七个月当中,共出版36期,另增刊一期。其中前17期为三日刊,18期起改为周刊,单期印数最多时达到12000份。

  《西安评论》的流传,不仅与从外地邮寄来的《向导》《中国青年》《湘江评论》等革命刊物一样,成为西安青年学生当时争相传阅的宝贵读物;而且读者也曾由青年学生逐步扩大到工、农、商、兵等社会各阶层;甚至还被人带到国外,在海外华人中流传。从而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动员和组织西安人民进行国民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西安评论》被誉为西安“革命舆论的惟一指导者”“古城西安的号角”。

  1938年1月21日,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抗战工作和革命事业的机关报《西北》周刊在西安创刊,朱德将军为周刊亲笔题词“精诚团结,巩固后方”,延安马列学院秘书长朱光(书法家)题写了刊名。主编李初梨、张寒晖,发行人徐彬如。先是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版,后由设在西安许士庙街15号的西北周刊社出版。版面设有社论、时评、专论、通讯、启事、文艺、读者信箱、读者论坛、诗歌、大众抗战故事、一周时事等专栏,由《西北文化日报》承印,胜利书店销售。该刊出至8月第22期改为半月刊,每期发行近万份。香港、九龙、广州、武汉等地及国外,都有订户与代销处。到12月24日出版29、30期之合刊后,被国民党政府迫令停刊。

  1943年,中共党员张玉良受党组织的委派来到西安,筹备创办一份进步的文学期刊来加强抗日救国的宣传。张玉良联系到西安回坊进步青年刘希贤和其他几位回、汉青年共同参与筹办。因经费短缺,刘希贤又先后争取到当时西安回族中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如程正光、李俊仁、刘廷杰、王月波等多人的资助。未几,进步文学期刊的筹办工作告竣。该革命文学期刊社由刘希贤任社长,张玉良任总编辑。刊名取自《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之句,命名为《流火》。创刊号于1945年3月出版,16开本,52页,草纸印刷。该刊版权页信息有:流火编辑委员会编辑,流火出版社发行,总售处为南院门知行书店。创刊号内不仅登载了西北大学教授郑伯奇、苏金伞(苏鹤田)、牛汉(史成汉,蒙古族)等人关于抗日救国的文章,还刊登了汉译《古兰经》选节。出刊仅数期,由于《流火》在宣传抗日救国的相关主张上不止一次地明显倾向于共产党的立场,于是很快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抄而被迫停刊。

  编辑 山水木

原载于《三秦文化研究》2023.01期

编辑: 王璐

相关热词: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