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震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陕西都是中国文化地理版图上最中国的地方。就中国当代文学艺术而言,陕西不仅是始发地,而且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区域。因此,本文所要讨论的陕西经验,绝非一个地方性话题,而是一个从中国最主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当代文艺主流传统中生长出来的文学艺术现象。陕西的作家、艺术家们不仅为中国当代文艺贡献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而且其文艺实践所生成的陕西经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国当代文艺主流传统的生成与陕西实践
中国当代文艺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层面、不同形态的传统和经验。但众所周知,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流传统是从陕西开始并延续下来的。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延安时期的文艺实践开始,到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构成了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流传统。
在中国当代文艺主流传统的实践中,陕西的作家、艺术家们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一支劲旅。究其历史渊源,显然是延安文艺精神在陕西当代文艺中的延续。其直接根源是,建国后一批延安时期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机构留在了陕西,成为这一传统的火种,点燃了陕西当代文艺的热潮。如柯仲平、柳青、马健龄、石鲁、杜鹏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等文艺家,以及陕甘宁边区文协(今陕西作协)、民众剧团(今陕西戏曲研究院)、西北文艺工作团(今陕西省歌舞剧院)、《群众日报》(今《陕西日报》)等。正是这些文艺家和他们所在的文艺团体将延安文艺传统的种子,根植于三秦大地,生长出了陕西当代文艺根深叶茂的历史。当代陕西数代文艺家,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践行延安文艺精神,走出了陕西经验,彰显并丰富了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流传统。
陕西经验的内涵与启示
缘起于延安时期,经过几代文学陕军前赴后继的实践而形成的陕西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主流文艺传统的重要标识,是因为陕西经验集中体现了延安文艺以来,从毛泽东《讲话》到习近平关于文艺问题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基本文艺思想和文艺路线,并以此对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形成广泛的启示意义。
陕西经验是陕西作家艺术家始终坚持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
自《讲话》以来,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成为中国文艺发展、文艺主体改造与建构的核心问题。经由几代领导人的不断强调和深入论述,与几代作家艺术家的自觉实践,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方向、文艺反映现实生活,并由此形成的“深扎”实践,已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流方向和重要传统。
“深扎”在陕西不仅涌现出了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赵季平、张艺谋等一系列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具有示范性和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例,而且“深扎”在陕西已经制度化、习惯化、普遍化了,在全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陕西经验是陕西作家艺术家们共同走出的一条现实主义道路
现实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文艺思想中的直接表现,是整个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流传统。走现实主义道路,是几代文学陕军的基本共识。从《创业史》《保卫延安》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再到《装台》《主角》,当代文学各个阶段最主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大都出自陕西。
陕西作家艺术家在现实主义道路上,不仅真实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而且塑造出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艺的人物画廊,同时也各自不同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方法。
陕西经验是陕西作家艺术家始终保持的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
众所周知,陕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集散地。因此,陕西作家艺术家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是天然的,且在其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主流传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进行集中书写并自觉实现现代转化最突出的便是陕西的作家艺术家。如陈忠实、贾平凹的小说,吴天明、张艺谋的电影,赵季平的音乐等等,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都是同行业中最深入、最显著的。
陕西经验是陕西作家艺术家们共同书写的乡土中国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陕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起始地,是乡土社会的代表区域。因此,带着泥土气息的陕西当代文艺,不仅不是缺乏现代意识的乡土文艺,而且是真正反映了乡土中国现代化真实历程文艺,是真正的中国现代文艺。如果将陕西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舞台剧、影视剧按其书写的时代排列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部完整历史。
陕西经验生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陕西经验生成的最直接原因,当然是前述的延安文艺和《讲话》精神,而文学陕军整体上所延续的精神禀赋和传统文脉则更加深远。中国文学史上的几大重要文学传统,几乎都淤积在陕西的厚土之中,像岩矿一样一层一层深埋在地下,却滋养着土地上的生灵。
中国的文字、文学、典籍大多始源于陕西。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周初开始形成的《诗经》,以及《书》《礼》《乐》《易》等典籍,都是在陕西发生或孕育而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诗经》传统、《乐府》传统、《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统等皆原发于陕西;即使源自长江流域的《楚辞》传统,也因项羽、刘邦带着楚军进入关中而汇聚于长安,并与《诗经》传统融合出了新的传统:汉赋。这些传统的百川汇海,最终酿成了唐代以诗歌为标志的各种艺术的繁荣,也形成了以宋代的关学为标志的陕西文人的禀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传统与禀赋,是陕西当代文艺生成陕西经验的重要根源。
四、关于陕西经验的赓续与发展问题
时代在流变,历史文化语境在不断转场,陕西经验作为在数千年历史文化演进,以及延安文艺背景下形成的稳定而深厚的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能否得到赓续和延伸,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多陕西作家艺术家的英年早逝,以及中国文坛70后、80后作家的代表人中陕西作家的缺席等现象,引发了文坛对文学陕军的“断代”之虞,也引起了媒体的讨论。
笔者认为,“断代”是一种文化错位现象,以卫慧、棉棉为代表70后作家中,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中,陕西作家的缺席是必然的,因为70后所代表的都市时尚文化、80后所代表的网络文化均与陕西的文化原色错位。笔者建议,陕西的作家艺术家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时代送来的各种“变量”,更要坚守“陕西经验”这个“恒量”,在恒与变的辩证统一中,孕育陕西自己的70后、80后、90后。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