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汉江书院副院长 梁中效
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文明形态与文化面貌。秦岭南北的汉江、渭河构成的“一山两河”地带,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核心区域。
一、“一山两河”的区位优势
“一山两河”地处中国南北过渡与东西交汇的枢纽地带,在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一山两河”是中国大地的绿芯。广义的秦岭,包括巴山山地,秦巴一体化的大秦岭,是中国心脏地带顶级生态空间,中国中央山脉,连接东西,和合南北,自然资源丰富。大秦岭与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是中华大地的腹心地带。而秦岭与其南北的汉江、渭河,组合出“一山两河”地带,则是中华大地的绿芯。
第二,“一山两河”是中国的中央水塔。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其直接造就了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和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汉江。秦岭水资源储量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陕西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储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总量的58%,每年可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00多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第三,“一山两河”是中国大地的脊梁。“秦岭是中国大地的脊梁,是中国山川河流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中国大陆构造格局的主要骨架。”大秦岭提携着黄河与长江,统领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大秦岭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昆仑山由西向东布展,其起脉为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再向西延伸,一直可以到达欧洲著名山脉——阿尔卑斯山。从大秦岭到阿尔卑斯山,构成了“亚欧大陆的脊梁”,也是“世界岛”中央山脉。
第四,“一山两河”是联系南北的纽带。秦岭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地理分界线地貌,气候、生态都兼具南北特点,兼容并济,演化出了自己独特而瑰丽的色彩。自先秦时期,人们就凿崖斫壁,修筑栈道,到修筑贯通秦岭南北的高速公路,时间跨度竟长达两千多年。《战国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张衡《西京赋》:“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贯通秦巴山地的古今道路,是联系南北的纽带,促进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统一。
二、“一山两河”的文明地位
纵观波澜起伏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若以北宋为界,以国都所在地域为标志,可以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分为西部时代与东部时代。 西部时代以秦蜀古道为轴线,以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为基地,背靠山东、江淮,尚武之风日盛,以“马”文化著称,充满阳刚之气;在与西部少数民族争夺“胡苑之利”的过程中,没有多少后顾之忧,故能不断征服高山绝壑、大漠荒原,陆上丝绸之路繁荣;面向遥远的西方渴望了解异质文明和未知世界,充满自信与活力;民族关系和缓,宗法观念淡薄,形成了建功创业型的,比较开放、比较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周秦汉唐是中华文明的西部时代,“一山两河”正是西部文明升腾的基地。
其一,“一山两河”是文明发祥之地。秦岭山脉是我国最早有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等遗迹,包括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100万年的郧县猿人、115万—70万年的蓝田猿人等10多处。其史前遗址数量众多、时间跨度久远、覆盖面积广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链条,孕育了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期文明,表明这里是史前人类活动聚集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民族生成演进的根脉之地。以秦岭山脉为中心腹地,以其南北两侧长江、黄河流域为轴线所形成的广袤地区,正是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孕育、生长、壮大的核心区域。正如司马迁《史书·封禅书》所言“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秦岭山脉长久以来就是我国先祖传说的汇聚之地。从位于陕西蓝田的中华始祖母华胥氏之华胥陵,到甘肃天水的创世神伏羲之伏羲庙,再到陕西宝鸡天台山的神农氏之炎帝陵,众多遗迹神话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肇始与初创的远古记忆,也印证了秦岭山脉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发祥地。
其二,“一山两河”是周秦崛起之地。周秦崛起于秦岭北坡渭河流域,发展壮大于南坡汉江流域。《诗经》以史诗般的语言记录了周秦文化的发展轨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我国历史进入长达2000年的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秦岭时代。文王承继伏羲八卦,始创周易;周公制礼作乐,普施教化;《诗经》周南与秦风,记载了美丽的汉水女神与渭水女神。3000多年前,秦人祖先迁居于天水一带,在与周边游牧民族长期的交往之中,秦人与羌戎融合共生。秦孝公广纳贤良,博采诸子百家,力主商鞅变法,终由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定都咸阳。秦人以“一山两河”为基地,北讨匈奴、南平百越,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共生的政治文化基本格局。
其三,“一山两河”是汉唐强盛之地。汉唐时期的“一山两河”是世界文明的核心地带。刘邦崛起汉中,源自汉水上游的“汉”文化符号传遍世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汉之兴,自蜀汉”。东汉《石门颂》也说:“高祖受命,兴于汉中。”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开始,两汉历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等,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基础。各民族相互促进发展,使得汉朝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地、秦汉雄风的龙脊。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强的国家,西汉开启了丝绸之路,秦蜀古道也成为联系南北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文化巅峰,万国来朝的唐代,更是把秦岭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原文化广泛传播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核心圈,在思想学术、文化艺术、佛教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其四,“一山两河”是宋明西部中心。自宋代开始,国都东移南迁,气候逐渐寒冷干燥,西部衰落,以大运河为轴心的东部崛起。尽管如此,“一山两河”地带仍然是西部发展的引擎。明、清时期,秦岭山脉有数百万移民迁入,秦巴山地大开发,“低山尽村庄,沟岔无余土。”秦岭南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较大改观。
三、“一山两河”的未来发展
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壮美历程上,“一山两河”是国家的战略腹地,是沟通长江、秦岭、黄河三大生态体系的廊道,是中西部成都、重庆、武汉与兰州、西安、郑州六大都市群的生态屏障;随着中欧班列的开行和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应该创建“秦岭与阿尔卑斯山文明对话论坛”;以“一山两河”为载体,建设大西安,引领大关中,带动大西北,打造丝路源点的东方文明之都。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