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邱宗康,今天下午将与西北大学岳钰老师共同为大家带来这场讲座。作为三秦文化大讲堂的主讲嘉宾,我们一定不辜负主办方的期望,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刚才,我带领大家参观了展览作品,并做了简要介绍,相信大家对金文形意书《易经》和墨彩金文作品已有初步了解。现在,我们来探讨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金文形意书《易经》应该这样理解:“金文形意书”是一个词组,其中“书”是动词。金文形意是我父亲邱星用了一辈子时间创立的一种书体形式,我在其基础上继承并发扬,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想法、理解、审美情趣和愿望,形成了与我父亲风格不尽相同的个人特色。所谓“金文形意”,是以商周金文为造型依据,在文字结构上借鉴甲骨文、籀文、古文、石鼓文,根据文字的源流和演变规律,形成的一种属于大篆体系的书法形式。这种书法形式将铸造文字演绎在宣纸上,并借鉴汉代以后的书法技巧,融入金文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书法艺术形式。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的文化文明,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字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中华文字沿着以形象表达意义的轨迹发展,从岩画到图形,再到形音义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字体系。
中华文字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其中最关键的是从殷商到战国的一千多年,即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通过铸造手段展现在青铜器上,是汉字诞生和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青铜器主要分为两大类:钟和鼎。钟作为乐器,鼎作为礼器,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青铜铭文”。
“钟鸣鼎食”象征着古代帝王贵族的身份地位。这是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独特时期,不仅开创了中华文字的奠基,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古代称铜为金,因此“钟鼎文”准确的称谓是“金文”。
“金文”奠定了方块汉字的组合规律和形象特征,这些都是强大的基本元素,构成了中华文字的核心和灵魂。先秦之后的汉字,都是沿着这一轨迹发展和完善。
先秦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这里的“古文”专指文字的书写形式,而非古汉语)、石鼓文、鸟虫篆等。“金文”作为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字,在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文根”。
如果没有金文,今天的文字会是什么样,我们无从得知。大家都说甲骨文了不起,但甲骨文并未完成向方块文字的演变,它只是提供了一个雏形,且大多是象形文字,属于文字的初期阶段。甲骨文是民间文字,而金文是官方文字。我们知道,政权更迭、政府公布的条例及规定使用的文字是可以传承的。民间文字虽曾被使用,但未获官方认可,最终难以流传。因此,金文才是我们文字的鼻祖,是中国文字的根源。文化文明的生态依赖于文字,而文字的根脉在于金文,这就是金文的重要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之所以能够辉煌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其书迹多铸造于钟鼎之上,流传下来能够保存书写原迹,避免破坏、风化和锈蚀。
《易经》是群经之首,奠定了中华文根、文明和文化的基础。如果说《周易》《易传》《易学》是中华文明的三个乐章,那么《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构成中华文明的基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周易》引起人们普遍的兴趣和诸多诠释,从而衍生出众多研究著作,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海洋。
纵观世界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中国诞生了《易》《诗》《书》《礼》《春秋》以及《论语》《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在这些经典著作中,《周易》是目前已知唯一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著作。
《易经》对中国科学史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汉代及以后的政治、伦理、宗教、文学、艺术、经济乃至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数学、历法学、音律学、医学、农业学、物理学等学科都受到了《易经》象数思维方式的影响。
《易经》越读越觉得神奇,尤其是其哲学思想。自从认真研读《易经》并写作相关文章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奇妙力量。遇到事情时,仿佛能直观感受到某种信息,虽看似玄妙,但若大家深入研读《易经》,定会有同感。
正因为金文和《易经》都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二者的结合是我的研究成果。在这次展览上,我首次将这一成果呈现给大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之前没有人尝试过用金文形意书写《易经》。因此,这部集历史典籍与书法文化于一体的书法作品集,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备当代价值,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谱写时代新篇章的重要举措。可以说这次展览不仅是展示我的研究成果,也是对这一文化空白的填补,是对文化、艺术和文明的一种贡献。
今天是现场讲座,希望大家能在探索金文、了解《易经》方面有所启示。我不敢自称对《易经》理解多么精准、透彻,但在研读《易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因此,只要大家用心研读,必有所获,也能从中获得提升文化素养和对中华文脉的理解。
对书法感兴趣者,可尝试书写金文;对书法不感兴趣者,亦可阅读《易经》,感受其智慧。金文能带来乐趣,而《易经》则赋予我们从容与镇定,这是智慧的体现。一个人若能从容快乐、镇定智慧,且享受文化之趣,这样的生活一定是有意义且美好的。为了这份美好,我邀请大家一起欣赏这次展出的作品。
这次展出的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品集单页,包括《易经》的六十四卦,采用金文和行草两种书体表现,并附有每卦的读后感悟,以金文形式表达感悟体会。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家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运用《易经》中的智慧,滋养心智,陶冶情操,激发兴趣,更好地诠释和运用古典精粹的文化内涵。
另一部分是原创作品,包括金文形意书《易经》的部分原创作品和本人独创的“墨彩金文”。
众所周知,在宣纸上书写的作品通常是黑白的。而宣纸是在汉代以后才出现的,以前的作品多是在青铜器、石头等不同载体上完成的。青铜器色彩斑斓,我将这种五彩斑斓的意象与金文的文字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并将其命名为“墨彩金文”。欧洲人虽然对中国传统书法接受度不高,也很少有书法家在欧洲举办展览,但他们对“墨彩金文”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色彩的多样性能够引起每个人的共鸣,加上金文书法中的情趣和黑色的神秘感,使得“墨彩金文”在欧洲的展览中颇受欢迎。(根据录音整理)
编辑: 王璐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